最新個人操盤系統架構如下。
操盤Ⅲ支柱
轉換心態→轉換優勢→轉換配置。
心態三環節
開放多寡→冒險真假→心緒靜動。
優勢三來源
監督心流→擁抱訊流→搭上錢流。
配置三泊池
場外資金→帳戶規模→持倉成數。
心流
目標:穩定賠小錢與偶而賺大錢。無窮螺旋。
保本:只要跑得比多數人快就行。這是操盤最重要的事。
節欲:食、色、玩。車、房、地。錢、幼、老。薪、位、權。
求知:不必看太重已知的事。意外總是出在未知的事。
未知:已知的未知住著灰天鵝。未知的未知住著黑天鵝。
過程:反覆失敗是必經過程。試錯法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做價:首要搞殘看倌邏輯。借鑒孫子兵法與三國演義。
換手:利空連發籌碼或集中。利多連發籌碼或釋出。
洗盤:攪動價格擺來擺去。小擺穿插大擺。
解套:小套小解大套大解。嚴重先半解。
斷後:形勢不利壯士斷腕。留得青山在。
風險:只下有意義的賭注但要分批。避免過度分散風險。
恐懼:不因恐懼而自我限縮認知的範圍。交易的本質就是犯錯。
貪婪:預先決定投機大概要賺多少。達到後按持倉規則獲利了結。
希望:善輸者贏欣然接受小損失。日後可一次賺回來。
條理:出現條理前的混亂並不危險。出現條理後就即將變危險。
直覺:可解釋的直覺是可靠的。不可把希望當成直覺。
信心:事先模擬最壞情況出現。絕不因樂觀或悲觀而進行投機。
群眾:不想繼續做多或空時往往就是反向進場時機。不追逐風潮。
頑固:進場若沒賺到錢就忘掉它。調整交易計畫重新再來。
計畫:擬定短期但長線的計畫。不需要也不可擬長期計畫。
無窮:目標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賺與賠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訊流
市場:資金。信心。景氣。無窮螺旋。
GDP:工資就業。物價消費。利率投資。政府支出。匯率貿易。
貨幣:法定準備政策操作。公開市場操作。
財政:課稅。借款。支出。市場操作。
產業:產業競爭。產業階段。產業五力。產業鏈圖。產業結構。
五力:同業競爭者。上游。下游。潛在進入者。替代產品。
企業:人事。財務。研發。生產。銷售。無窮螺旋。
管理:企業競爭。企業階段。經營策略。組織人事。產品技術。
財報: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
比率:財務結構。償債能力。經營能力。獲利能力。現金流量。
槓桿:財務槓桿。營運槓桿。
消息:常用網站。企業年報。研究報告。專家意見。企業訪談。
無窮:變數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升與降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錢流
箭頭:弱線強線。收斂發散。跳空島轉。攻擊連續。無窮螺旋。
動向:互保交叉合一。順勢逆勢壓縮。大腸包小腸。75°45°15°0°。
兩翼:套牢量。可等天數。頭底量比。二四六八。無窮螺旋。
拉弓:彎形@平頸。逆風順風。護甲厚薄。
放箭:碎形@切割槓桿蹺蹺板。中繼轉折。
前軍:布大準乖桿雙。島缺4陡三長。家不歸您二。短命長命。
中軍:K近視。雙叉攻三長。
無窮:價量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漲與跌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最新個人操盤系統架構如下。
操盤Ⅲ支柱
轉換心態→轉換優勢→轉換配置。
心態三環節
開放多寡→冒險真假→心緒靜動。
優勢三來源
擁抱訊流→搭上錢流→監督心流。
配置三泊池
場外資金→帳戶資金→持倉成數。
訊流
市場:資金。信心。景氣。無窮螺旋。
經濟:工資就業。物價消費。利率投資。政府支出。匯率貿易。
貨幣:法定準備政策操作。公開市場操作。
財政:課稅。借款。支出。市場操作。
產業:產業競爭。產業階段。產業五力。產業鏈圖。產業結構。
五力:同業競爭者。上游。下游。潛在進入者。替代產品。
企業:人事。財務。研發。生產。銷售。無窮螺旋。
管理:企業競爭。企業階段。經營策略。組織人事。產品技術。
財報: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
比率:財務結構。償債能力。經營能力。獲利能力。現金流量。
槓桿:財務槓桿。營運槓桿。
消息:常用網站。企業年報。研究報告。專家意見。企業訪談。
無窮:變數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升與降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錢流
箭頭:弱線強線。收斂發散。跳空島轉。攻擊連續。無窮螺旋。
動向:互保交叉合一。順勢逆勢壓縮。大腸包小腸。75°45°15°0°。
兩翼:套牢量。可等天數。頭底量比。二四六八。無窮螺旋。
拉弓:彎形@平頸。逆風順風。護甲厚薄。
放箭:碎形@切割槓桿蹺蹺板。中繼轉折。
前軍:布大準乖桿雙。島缺4陡三長。家不歸您二。短命長命。
中軍:K近視。雙叉攻三長。
無窮:價量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漲與跌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心流
目標:穩定賠小錢與偶而賺大錢。無窮螺旋。
保本:只要跑得比多數人快就行。這是操盤最重要的事。
節欲:食、色、玩。車、房、地。錢、幼、老。薪、位、權。
求知:不必看太重已知的事。意外總是出在未知的事。
未知:已知的未知住著灰天鵝。未知的未知住著黑天鵝。
過程:反覆失敗是必經過程。試錯法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做價:首要搞殘看倌邏輯。借鑒孫子兵法與三國演義。
換手:利空連發籌碼或集中。利多連發籌碼或釋出。
洗盤:攪動價格擺來擺去。小擺穿插大擺。
解套:小套小解大套大解。嚴重先半解。
斷後:形勢不利壯士斷腕。留得青山在。
風險:只下有意義的賭注但要分批。避免過度分散風險。
恐懼:不因恐懼而自我限縮認知的範圍。交易的本質就是犯錯。
貪婪:預先決定投機大概要賺多少。達到後按持倉規則獲利了結。
希望:善輸者贏欣然接受小損失。日後可一次賺回來。
條理:出現條理前的混亂並不危險。出現條理後就即將變危險。
直覺:可解釋的直覺是可靠的。不可把希望當成直覺。
信心:事先模擬最壞情況出現。絕不因樂觀或悲觀而進行投機。
群眾:不想繼續做多或空時往往就是反向進場時機。不追逐風潮。
頑固:進場若沒賺到錢就忘掉它。調整交易計畫重新再來。
計畫:擬定短期但長線的計畫。不需要也不可擬長期計畫。
無窮:目標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賺與賠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操盤Ⅲ支柱
轉換心態→轉換優勢→轉換配置。
心態三環節
開放多寡→冒險真假→心緒靜動。
優勢三來源
擁抱訊流→搭上錢流→監督心流。
配置三泊池
場外資金→帳戶資金→持倉成數。
訊流
市場:資金。信心。景氣。無窮螺旋。
經濟:工資就業。物價消費。利率投資。政府支出。匯率貿易。
貨幣:法定準備政策操作。公開市場操作。
財政:課稅。借款。支出。市場操作。
產業:產業競爭。產業階段。產業五力。產業鏈圖。產業結構。
五力:同業競爭者。上游。下游。潛在進入者。替代產品。
企業:人事。財務。研發。生產。銷售。無窮螺旋。
管理:企業競爭。企業階段。經營策略。組織人事。產品技術。
財報: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
比率:財務結構。償債能力。經營能力。獲利能力。現金流量。
槓桿:財務槓桿。營運槓桿。
消息:常用網站。企業年報。研究報告。專家意見。企業訪談。
無窮:變數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升與降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錢流
箭頭:弱線強線。收斂發散。跳空島轉。攻擊連續。無窮螺旋。
動向:互保交叉合一。順勢逆勢壓縮。大腸包小腸。75°45°15°0°。
兩翼:套牢量。可等天數。頭底量比。二四六八。無窮螺旋。
拉弓:彎形@平頸。逆風順風。護甲厚薄。
放箭:碎形@切割槓桿蹺蹺板。中繼轉折。
前軍:布大準乖桿雙。島缺4陡三長。家不歸您二。短命長命。
中軍:K近視。雙叉攻三長。
無窮:價量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漲與跌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心流
目標:穩定賠小錢與偶而賺大錢。無窮螺旋。
保本:只要跑得比多數人快就行。這是操盤最重要的事。
節欲:食、色、玩。車、房、地。錢、幼、老。薪、位、權。
求知:不必看太重已知的事。意外總是出在未知的事。
未知:已知的未知住著灰天鵝。未知的未知住著黑天鵝。
過程:反覆失敗是必經過程。試錯法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做價:首要搞殘看倌邏輯。借鑒孫子兵法與三國演義。
換手:利空連發籌碼或集中。利多連發籌碼或釋出。
洗盤:攪動價格擺來擺去。小擺穿插大擺。
解套:小套小解大套大解。嚴重先半解。
斷後:形勢不利壯士斷腕。留得青山在。
風險:只下有意義的賭注但要分批。避免過度分散風險。
恐懼:不因恐懼而自我限縮認知的範圍。交易的本質就是犯錯。
貪婪:預先決定投機大概要賺多少。達到後按持倉規則獲利了結。
希望:善輸者贏欣然接受小損失。日後可一次賺回來。
條理:出現條理前的混亂並不危險。出現條理後就即將變危險。
直覺:可解釋的直覺是可靠的。不可把希望當成直覺。
信心:事先模擬最壞情況出現。絕不因樂觀或悲觀而進行投機。
群眾:不想繼續做多或空時往往就是反向進場時機。不追逐風潮。
頑固:進場若沒賺到錢就忘掉它。調整交易計畫重新再來。
計畫:擬定短期但長線的計畫。不需要也不可擬長期計畫。
無窮:目標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賺與賠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彼得林區征服股海」讀後心得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巴菲特,要成為林區就很難,除了最難的是一般人條件差太多外,次難的是大概還要先至少學習10年才可能見效。所以想到讀這本書,要跟林區一樣投資獲利雖也很難,但是其方法有些倒是很快學得下來。巴菲特的方法中以現金流估值法最關鍵,然而一般人能對多少產業企業的未來現金流提出正確預測模型?答案是頂多幾個產業,通常是0個產業,而且預測品質都不會太好。無法正確預測未來現金流模型就無法正確估計企業當下價值,巴菲特方法看似簡單,然而一般人學不來。好在企業估值還有其它方法,也不見得就比未來現金流估值法的誤差大,林區就有提出多種特定產業企業估值法。推測不同產業企業都有特定估值法可運用,就如採購不同類零組件都有特定成本分析法一樣。這本書讀後覺得非常值得,而且非常好讀,只用了大概兩週時間。他把前一本著作「彼得林區選股戰略」在這本書進一步闡釋。新手適合閱讀,中老手更適合。
「彼得林區征服股海」,1993年出版。作者是Peter Lynch與John Rothchild,彼得.林區與約翰.羅斯查得。林區是主要作者,羅斯查得襄助成書。林區先是就讀波士頓大學金融系,研究所念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塔雷伯也是念這所)。他的父親是大學數學教授,在他10歲時即因病過世,之後不得已兼著打工高爾夫桿弟好多年(也因此獲得富達執行長的邀約實習)。1966年也就是剛從大學畢業後的暑假開始在波士頓的富達投資公司打工(富達就像是台灣的投信公司),研究所畢業且服役兩年後1969年轉為正職,擔任證券分析師。1974年升研究部主管,1977年接掌富達麥哲倫基金(股票共同基金)。1990年辭任該基金經理人,13年期間該基金淨值增加約20倍。成為散戶一族後,他還兼職富達顧問。最近的美國共同基金長期績效評比,富達麥哲倫基金只輸給巴菲特執掌的波克夏。林區屬於基本分析流派之一,非常推崇巴菲特。可簡稱為林區版操盤法。
巴菲特的4步驟與12原則不是沒有價值,問題在於能否學得下來,以及要多久。林區的方法在細節上與巴菲特不同,算是同中有異。他的方法其實也不好學,不過比起巴菲特的方法是比較可能學得下來。所以現實考慮是應將投資組合理性化,也就是有如部分資金放活存與定存一樣,部分資金應放在較有把握但利潤率較低的投資標的上,例如債券方面,或是各種指數投資如ETF很方便。至少在學得更大報酬率的投資方法以前,適度增加比較低報酬率的投資是合理的,這可以確保現時整個投資組合的總報酬率不至於過低。近期個人就是花了大概一個月時間在了解一些過去不太注意的標的,這些標的的投資報酬率雖不高,但有些是確定性很高的好標的,可以考慮納入投資組合。這樣的投資組合改變,除可增加整體投資報酬率的穩定性,也能減少操作標的所花的時間,從而增加學習操作高報酬率標的的時間。
可以稍微安慰自己的是,不要想完全複製標竿也是好事。不要說學巴菲特、林區,就算學陳霖、力群、謝嚴、韋中、老余、JG等老師也是很困難,學個皮毛很容易,看書上課就有,問題在個人條件與老師的差異,以及能夠努力多久。每個人條件都不太一樣,就已註定成功會是不太一樣的模式,刻意模仿老師的方法只是必經的過程,最終還是要結合個人條件發展出適合自己的一套。一般人容易低估事情的難易度,巴菲特可不曾說過他的方法容易學,甚至他根本未曾公開他的方法,有關他的方法都是旁人揣摩得出。林區是說散戶有特別的優勢條件可運用,但他沒說的是機構投資人影響市場非常巨大,大到散戶投資非常不容易。林區鼓勵散戶雖是好意,然而現實是一般人條件還是遠不如林區,更別提巴菲特。
完全複製標竿是不現實,不過學習標竿的觀念與方法卻是捷徑,模仿總比閉門造車來得穩當且快。巴菲特與林區的方法非常難得,就算無法習得全部,也是相當值得。在「彼得林區征服股海」這本書中可以進一步了解林區在上一本書所談的核心觀念,能夠更加理解他的想法。林區的方法大致上比巴菲特的方法來得簡易,但一樣有兩個很難的關卡。一個是必須長線操作,至少幾年是最基本的要求。另一個就是對產業企業的了解,也就是對基本面的練功蹲馬步,幾年的火侯絕對不夠,至少10年以上的學習是客觀估計。市場上有個很火的投資方法是基金「定期定額」懶人投資法,這可以認真考慮,唯一有疑慮的是如何選擇基金標的。這又回到選股的類似困境,沒有選股的智慧又哪來選擇基金的智慧?不過基金確實能代為解決一些問題,還是值得研究該如何選擇基金,通常最後還是要以投資組合分散投資來解決。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巴菲特,要成為林區就很難,除了最難的是一般人條件差太多外,次難的是大概還要先至少學習10年才可能見效。所以想到讀這本書,要跟林區一樣投資獲利雖也很難,但是其方法有些倒是很快學得下來。巴菲特的方法中以現金流估值法最關鍵,然而一般人能對多少產業企業的未來現金流提出正確預測模型?答案是頂多幾個產業,通常是0個產業,而且預測品質都不會太好。無法正確預測未來現金流模型就無法正確估計企業當下價值,巴菲特方法看似簡單,然而一般人學不來。好在企業估值還有其它方法,也不見得就比未來現金流估值法的誤差大,林區就有提出多種特定產業企業估值法。推測不同產業企業都有特定估值法可運用,就如採購不同類零組件都有特定成本分析法一樣。這本書讀後覺得非常值得,而且非常好讀,只用了大概兩週時間。他把前一本著作「彼得林區選股戰略」在這本書進一步闡釋。新手適合閱讀,中老手更適合。
「彼得林區征服股海」,1993年出版。作者是Peter Lynch與John Rothchild,彼得.林區與約翰.羅斯查得。林區是主要作者,羅斯查得襄助成書。林區先是就讀波士頓大學金融系,研究所念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塔雷伯也是念這所)。他的父親是大學數學教授,在他10歲時即因病過世,之後不得已兼著打工高爾夫桿弟好多年(也因此獲得富達執行長的邀約實習)。1966年也就是剛從大學畢業後的暑假開始在波士頓的富達投資公司打工(富達就像是台灣的投信公司),研究所畢業且服役兩年後1969年轉為正職,擔任證券分析師。1974年升研究部主管,1977年接掌富達麥哲倫基金(股票共同基金)。1990年辭任該基金經理人,13年期間該基金淨值增加約20倍。成為散戶一族後,他還兼職富達顧問。最近的美國共同基金長期績效評比,富達麥哲倫基金只輸給巴菲特執掌的波克夏。林區屬於基本分析流派之一,非常推崇巴菲特。可簡稱為林區版操盤法。
巴菲特的4步驟與12原則不是沒有價值,問題在於能否學得下來,以及要多久。林區的方法在細節上與巴菲特不同,算是同中有異。他的方法其實也不好學,不過比起巴菲特的方法是比較可能學得下來。所以現實考慮是應將投資組合理性化,也就是有如部分資金放活存與定存一樣,部分資金應放在較有把握但利潤率較低的投資標的上,例如債券方面,或是各種指數投資如ETF很方便。至少在學得更大報酬率的投資方法以前,適度增加比較低報酬率的投資是合理的,這可以確保現時整個投資組合的總報酬率不至於過低。近期個人就是花了大概一個月時間在了解一些過去不太注意的標的,這些標的的投資報酬率雖不高,但有些是確定性很高的好標的,可以考慮納入投資組合。這樣的投資組合改變,除可增加整體投資報酬率的穩定性,也能減少操作標的所花的時間,從而增加學習操作高報酬率標的的時間。
可以稍微安慰自己的是,不要想完全複製標竿也是好事。不要說學巴菲特、林區,就算學陳霖、力群、謝嚴、韋中、老余、JG等老師也是很困難,學個皮毛很容易,看書上課就有,問題在個人條件與老師的差異,以及能夠努力多久。每個人條件都不太一樣,就已註定成功會是不太一樣的模式,刻意模仿老師的方法只是必經的過程,最終還是要結合個人條件發展出適合自己的一套。一般人容易低估事情的難易度,巴菲特可不曾說過他的方法容易學,甚至他根本未曾公開他的方法,有關他的方法都是旁人揣摩得出。林區是說散戶有特別的優勢條件可運用,但他沒說的是機構投資人影響市場非常巨大,大到散戶投資非常不容易。林區鼓勵散戶雖是好意,然而現實是一般人條件還是遠不如林區,更別提巴菲特。
完全複製標竿是不現實,不過學習標竿的觀念與方法卻是捷徑,模仿總比閉門造車來得穩當且快。巴菲特與林區的方法非常難得,就算無法習得全部,也是相當值得。在「彼得林區征服股海」這本書中可以進一步了解林區在上一本書所談的核心觀念,能夠更加理解他的想法。林區的方法大致上比巴菲特的方法來得簡易,但一樣有兩個很難的關卡。一個是必須長線操作,至少幾年是最基本的要求。另一個就是對產業企業的了解,也就是對基本面的練功蹲馬步,幾年的火侯絕對不夠,至少10年以上的學習是客觀估計。市場上有個很火的投資方法是基金「定期定額」懶人投資法,這可以認真考慮,唯一有疑慮的是如何選擇基金標的。這又回到選股的類似困境,沒有選股的智慧又哪來選擇基金的智慧?不過基金確實能代為解決一些問題,還是值得研究該如何選擇基金,通常最後還是要以投資組合分散投資來解決。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彼得林區學以致富」讀後心得
順著讀下來,就想到讀這本書。原以為這本書可能不少算是複習,沒想到內容很不一樣,跟以前讀過的入門書幾乎都沒重複。讀後覺得非常值得,林區可說是把他前面兩本著作在這本書中進一步發揮,看似入門書,實則是三本著作中最有價值、最難得的著作。新手適合閱讀,中老手更適合。
「彼得林區學以致富」,1996年出版。作者是Peter Lynch與John Rothchild,彼得.林區與約翰.羅斯查得。林區是主要作者,羅斯查得襄助成書。林區先是就讀波士頓大學金融系,研究所念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塔雷伯也是念這所)。他的父親是大學數學教授,在他10歲時即因病過世,之後不得已兼著打工高爾夫桿弟好多年(也因此獲得富達執行長的邀約實習)。1966年也就是剛從大學畢業後的暑假開始在波士頓的富達投資公司打工(富達就像是台灣的投信公司),研究所畢業且服役兩年後1969年轉為正職,擔任證券分析師。1974年升研究部主管,1977年接掌富達麥哲倫基金(股票共同基金)。1990年辭任該基金經理人,13年期間該基金淨值增加約20倍。成為散戶一族後,他還兼職富達顧問。最近的美國共同基金長期績效評比,富達麥哲倫基金只輸給巴菲特執掌的波克夏。林區屬於基本分析流派之一,非常推崇巴菲特。可簡稱為林區版操盤法。
彼得林區選股戰略、彼得林區征服股海、彼得林區學以致富,這是林區出書的順序,也是最佳的閱讀順序。在學以致富這本書中,林區提到美國的中學缺少理財教育(台灣也一樣),要到大學有關學院才有此類課程。這些課程主要包括企業概論、經濟學(個經與總經)、會計學、統計學、管理學。他在書中特別提到國富論,這是最早的經濟學版本(巴菲特也相當推崇)。也特別提到會計學,附錄還有簡單講解會計學,寫得超好。我之前剛讀過大專版會計學,寫得相當複雜,看了林區的說明很有收穫,更加理解會計邏輯。
想起以前曾讀過的有關基本面投資術書籍,大致上可分為入門與進階兩個階段讀本(有些讀本也包含技術面投資術的成分)。屬於入門的有彼得林區選股戰略等3本、股票期貨操盤技巧指南、反市場—JG股市操作原理、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屬於進階的有一個投機者的告白、非常潛力股、巴菲特勝券在握系列3本、證券分析、專業投機原理系列2本、隨機騙局系列5本、股票作手回憶錄。入門的不見得就比較沒價值,能確定的只有進階的比較難讀。個人看法是都很有價值,但是閱讀順序就很重要,順序對了會比較容易理解。這些讀本內容都圍繞在上述所提大學的五個課程(企業、經濟、會計、統計、管理),所以基礎很重要,林區特別提到要選股就該去上會計課程。例如證券分析,讀過會計學的人,再看這本會輕鬆許多。再例如隨機騙局系列5本,基本上就是統計學的延伸,讀過統計學的人(或曾學過部分統計學方法),看這5本會比較容易理解。再例如非常潛力股,讀過管理學的人,看這本會很容易。
學以致富這本書所談就是整合五個課程(企業、經濟、會計、統計、管理),分為四個單元,資本主義簡史、投資基本原則、公司的生命、看不見的手。第一單元,資本主義是從蘇格蘭人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國富論後正式開始,在這之前西方大致上是重商主義。亞當斯密被尊為經濟學之父,資本主義就是經濟學的體現,其核心思想是自由市場經濟,藉由自由市場供給與需求的平衡達成全體人類每個人福祉的提高。簡單說就是透過每個人自利的行為來提高全體人類每個人的利益,這種自利的行為就是自由競爭,企業競爭產品市場,因而提高全體人類的效用。跟資本主義(右派)相反的思維就是社會主義(或是不同名稱如左派、福利國家、共產主義等等),社會主義強調政府干預經濟,也就是不自由經濟,或非市場經濟,或稱計畫經濟。現代國家已經沒有純粹資本主義或純粹社會主義的國家,大致上都是融合兩者,差別只在比較偏向哪一邊,或者政策細節的差異等等。因為現代國家還有另一種分類,也就是民主與威權,大致上也是沒有純粹民主或純粹威權國家,差別也只在程度上偏向哪一邊。所以現代國家還真的很複雜,這四種元素就構成許多種國家類別出現,這在國際投資上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政府干預經濟)。經濟更簡單地說就是交易,就是買賣,核心就是錢(就是這麼簡單),所以股票交易也是經濟一環。透過交易創造經濟,達成全體人類每個人的福祉提高。個經就是談企業個體經濟,總經就是談國家總體經濟,以及國際經濟。林區寫的資本主義簡史也就是經濟史,以史為鑑,投資更是如此。看過這個單元,不懂經濟的也懂了,懂經濟的就更懂了,對於投資的護城河概念自然更是了然於心。
第二~四單元差不多也是類似第一單元(但探討不同主題),標題看起來都很平淡,實際讀後才會發現都很不簡單。不簡單在林區懂得投資人的根本問題,書中每個單元差不多都打中我的不足,最重要的是透過文章來給讀者進行觀念改造,而讀者很自然能夠接受,因為他寫的理由非常清楚,一點也沒有強迫讀者接受的感覺。原來我們就是還有些不懂,所以觀念一直沒有突破到一個很高的境界,而林區把這些寫出來了。如今,我終於相信林區真的很輕鬆地投資(不過在當基金經理人時有時不輕鬆),也相信巴菲特也是。不過每個人的條件都不太一樣,他們能輕鬆投資,我們則要先克服條件上的不足,例如那五門大學課程,這還只是基礎而已,需要努力的還有後續。
順著讀下來,就想到讀這本書。原以為這本書可能不少算是複習,沒想到內容很不一樣,跟以前讀過的入門書幾乎都沒重複。讀後覺得非常值得,林區可說是把他前面兩本著作在這本書中進一步發揮,看似入門書,實則是三本著作中最有價值、最難得的著作。新手適合閱讀,中老手更適合。
「彼得林區學以致富」,1996年出版。作者是Peter Lynch與John Rothchild,彼得.林區與約翰.羅斯查得。林區是主要作者,羅斯查得襄助成書。林區先是就讀波士頓大學金融系,研究所念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塔雷伯也是念這所)。他的父親是大學數學教授,在他10歲時即因病過世,之後不得已兼著打工高爾夫桿弟好多年(也因此獲得富達執行長的邀約實習)。1966年也就是剛從大學畢業後的暑假開始在波士頓的富達投資公司打工(富達就像是台灣的投信公司),研究所畢業且服役兩年後1969年轉為正職,擔任證券分析師。1974年升研究部主管,1977年接掌富達麥哲倫基金(股票共同基金)。1990年辭任該基金經理人,13年期間該基金淨值增加約20倍。成為散戶一族後,他還兼職富達顧問。最近的美國共同基金長期績效評比,富達麥哲倫基金只輸給巴菲特執掌的波克夏。林區屬於基本分析流派之一,非常推崇巴菲特。可簡稱為林區版操盤法。
彼得林區選股戰略、彼得林區征服股海、彼得林區學以致富,這是林區出書的順序,也是最佳的閱讀順序。在學以致富這本書中,林區提到美國的中學缺少理財教育(台灣也一樣),要到大學有關學院才有此類課程。這些課程主要包括企業概論、經濟學(個經與總經)、會計學、統計學、管理學。他在書中特別提到國富論,這是最早的經濟學版本(巴菲特也相當推崇)。也特別提到會計學,附錄還有簡單講解會計學,寫得超好。我之前剛讀過大專版會計學,寫得相當複雜,看了林區的說明很有收穫,更加理解會計邏輯。
想起以前曾讀過的有關基本面投資術書籍,大致上可分為入門與進階兩個階段讀本(有些讀本也包含技術面投資術的成分)。屬於入門的有彼得林區選股戰略等3本、股票期貨操盤技巧指南、反市場—JG股市操作原理、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屬於進階的有一個投機者的告白、非常潛力股、巴菲特勝券在握系列3本、證券分析、專業投機原理系列2本、隨機騙局系列5本、股票作手回憶錄。入門的不見得就比較沒價值,能確定的只有進階的比較難讀。個人看法是都很有價值,但是閱讀順序就很重要,順序對了會比較容易理解。這些讀本內容都圍繞在上述所提大學的五個課程(企業、經濟、會計、統計、管理),所以基礎很重要,林區特別提到要選股就該去上會計課程。例如證券分析,讀過會計學的人,再看這本會輕鬆許多。再例如隨機騙局系列5本,基本上就是統計學的延伸,讀過統計學的人(或曾學過部分統計學方法),看這5本會比較容易理解。再例如非常潛力股,讀過管理學的人,看這本會很容易。
學以致富這本書所談就是整合五個課程(企業、經濟、會計、統計、管理),分為四個單元,資本主義簡史、投資基本原則、公司的生命、看不見的手。第一單元,資本主義是從蘇格蘭人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國富論後正式開始,在這之前西方大致上是重商主義。亞當斯密被尊為經濟學之父,資本主義就是經濟學的體現,其核心思想是自由市場經濟,藉由自由市場供給與需求的平衡達成全體人類每個人福祉的提高。簡單說就是透過每個人自利的行為來提高全體人類每個人的利益,這種自利的行為就是自由競爭,企業競爭產品市場,因而提高全體人類的效用。跟資本主義(右派)相反的思維就是社會主義(或是不同名稱如左派、福利國家、共產主義等等),社會主義強調政府干預經濟,也就是不自由經濟,或非市場經濟,或稱計畫經濟。現代國家已經沒有純粹資本主義或純粹社會主義的國家,大致上都是融合兩者,差別只在比較偏向哪一邊,或者政策細節的差異等等。因為現代國家還有另一種分類,也就是民主與威權,大致上也是沒有純粹民主或純粹威權國家,差別也只在程度上偏向哪一邊。所以現代國家還真的很複雜,這四種元素就構成許多種國家類別出現,這在國際投資上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政府干預經濟)。經濟更簡單地說就是交易,就是買賣,核心就是錢(就是這麼簡單),所以股票交易也是經濟一環。透過交易創造經濟,達成全體人類每個人的福祉提高。個經就是談企業個體經濟,總經就是談國家總體經濟,以及國際經濟。林區寫的資本主義簡史也就是經濟史,以史為鑑,投資更是如此。看過這個單元,不懂經濟的也懂了,懂經濟的就更懂了,對於投資的護城河概念自然更是了然於心。
第二~四單元差不多也是類似第一單元(但探討不同主題),標題看起來都很平淡,實際讀後才會發現都很不簡單。不簡單在林區懂得投資人的根本問題,書中每個單元差不多都打中我的不足,最重要的是透過文章來給讀者進行觀念改造,而讀者很自然能夠接受,因為他寫的理由非常清楚,一點也沒有強迫讀者接受的感覺。原來我們就是還有些不懂,所以觀念一直沒有突破到一個很高的境界,而林區把這些寫出來了。如今,我終於相信林區真的很輕鬆地投資(不過在當基金經理人時有時不輕鬆),也相信巴菲特也是。不過每個人的條件都不太一樣,他們能輕鬆投資,我們則要先克服條件上的不足,例如那五門大學課程,這還只是基礎而已,需要努力的還有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