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控盤操作學」讀後心得
這本大約兩年前就想買來看(當時剛讀完主控系列14本沒多久),但考慮到看書先求廣再求深,只得暫時先按下。後來聽到daniel大大對這本書相當推崇,就決定先買來,等時機一到就拿出來看。個人讀完後覺得內容非常好,就只有編排以及錯字讓人頭大些。如果沒讀過主控系列14本的人,應該會讀不下去(個人也有幾章讀不太下去),因為這書不是採由簡入深解說,而是一開始就幾乎全部都講(不過這也有好處)。所以這書不適合新手入門,只適合讀過主控系列的中老手來讀。這書必讀,因為主控系列出版當時還不方便完整揭露主控盤理論,而這本書晚了許多年就差不多完整揭露了(詳細情況稍後分析)。
「主力控盤操作學」,2011年出版(2002年先內部發行上課講義版)。作者謝佳穎(筆名謝嚴)。曾出版「計算機概論」,在大學應該是念資訊相關的。曾任職證券軟體工程師,後來轉任投顧研究員、分析師多年,近來應是只教課為主。股票是師承自李進財(筆名李炎坤),是大學數學教授,據說是主控盤理論的開創者(這個我相信—因為主控盤滿滿都是數學量化觀念)。韋中老師就是師承自謝嚴老師,後來也曾得到李教授的親傳。可簡稱為謝嚴版操盤法(雖與炎坤版、韋中版都一樣是主控盤技術—不過應多少有些不同)。
這本可說是相當於記載主控盤理論的「武林秘笈」(因為很難讀),採用幾乎所有技術分析方法,充滿數學量化觀念。不過在讀懂後會發現其實不難,甚至可說相當簡單(所用到的數學大多只是基本代數而已)。難的地方在於對股票的理解以及如何控盤,書中定義了非常多的名詞來解說如何有效控盤股價走勢。每個名詞就代表一個觀念,書中充斥許多觀念,讓人深受啟發。「控盤」可以視為操盤,只不過各有所強調。「主控盤」強調的是主力控盤股價(簡稱「主控」),指的是對某支股票價格的最大控制者(即主導者—或俗稱莊家)的控盤。「主控盤理論」指的是以主控盤技術控盤股價的理論系統,在此專指李教授所開創的主控盤理論(應該還有他人發展的不同主力控盤技術—只不過沒公開—通常是不會公開)。
一般的操盤技術通常就不會有人想要公開,何況是控盤技術(比較仔細而複雜),會公開的通常是因為市面上已有類似技術公開了(因為商業競爭—行銷需要賣點)。例如「三角洲理論」的擁有者威爾斯.威爾德原本也沒打算公開,因為其所個別傳授的約百人弟子裏頭有人公開了,在衡量利弊得失後才決定出書公開。李教授的「主控盤理論」一開始也沒有公開(這是商業機密當然不能公開),應該也是其數十年來所傳授弟子中有人公開了(參見韋中老師書中提及的主控流派大小事),才決定出書逐漸公開(首先是主控戰略K線一書),而這本「主力控盤操作學」至此已幾乎全部公開主控盤理論(剩下還未公開的有些可能就存在韋中老師2011年後才出的書)。
散戶學主控盤理論,又沒打算當起主力(資金門檻太高了),似乎是在找自己麻煩。實則不然,所謂知己知彼,能夠有幸學得控盤理論(之一),對於散戶進出股票多少會有助益(個人覺得助益很大)。至於要不要全盤照著主控盤理論來操作,那就真的見仁見智了(端視每個人的條件)。以我為例,個人已自創操盤系統在用,並沒打算全盤改用主控盤理論的架構,但會引用其中部分技術進來(在讀過主控系列後就已開始引用)。
全書架構大致分為四個單元:價格控盤(頭四章)、量能控盤(第五章)、指標控盤(第六章)、交易策略(第七章)。每個章節都深具啟發性,要讀到最後一頁。比較難讀的是第三、四章關於「開盤九式」,先不要管自己能記多少,當下能讀懂即可。這是一本「秘笈」,自然不是讀一遍就能全部記住(第一遍能讀懂就很不錯)。反覆翻閱對照主控系列2011年前所出的書,就會有很大幫助,當然免不了全書也要來回對照。大概讀到第五章完應該就能初步體會到本書的奧妙,就會有很強的動力想要把書唸到完。
雖說每一章節都很重要,個人還是特別讚賞最後一章—第七章。這章基本上是綜合性的一章,前面幾章沒提及的,只要作者認為該提的都在這章提出了。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主題,一是要有全面的操盤能力(類似個人操盤系統的3M架構),二是實際操盤的選股技術(包含所有方方面面的進出技術)。前者是國內著作很少提及的(不過國外著作提及的也不多),後者則是相當難得的操盤心得整理(簡直是看到賺到)。
最後特別提醒,這書的邏輯是亂中有序,這是很難讀懂的最大原因。有些書的寫法很工整,然而真實股市並非如此,不過這種寫法較易於理解也方便記憶。有些書的寫法很不工整,然而真實股市比較像這種,這不方便理解也很難記憶。這本書就是屬於後者,之前介紹的「金融市場技術分析」一書也是。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艾略特波浪理論—市場行為的關鍵」讀後心得
這本也是大約兩年前就想買來看,在聽到daniel大大對這本書的好評後,也就決定先買來再說(怕絕版)。於今讀完後覺得確實相當難得,深具啟發性,尤其是在基本邏輯觀念上。如果已讀過主控系列14本的人,會更容易理解本書內容。新手適合閱讀(但理解上會比較吃力),中老手更適合。這書必讀,波浪理論已不再只是「艾略特波浪理論」,因已經開枝散葉,例如這本書實際上應稱為「布雷希特波浪理論」,另外還有「主控波浪理論」等等很多。不同的波浪理論之間多少都有差異,不過應該都有其獨到的地方,都值得學習(然後整合創新)。波浪理論是現今最難學會的市場分析方法,但也是最強的市場分析方法,詳如後述。
「艾略特波浪理論—市場行為的關鍵」,1978年出版(手上是1998年紀念版)。作者佛洛斯特(A. J. Frost)與布雷希特(Robert R. Prechter)。佛洛斯特本業是會計師,後來也取得律師資格。1960年與漢米爾頓(Hamilton Bolton)成為工作夥伴,跟著他一起研究波浪理論,在本書之前曾寫兩本書補述該理論。布雷希特本科是心理學,進入美林的市場分析部門,在此接觸到波浪理論,進而結識佛洛斯特。後來兩人共同著述這本書,他在這之前已寫過好幾本書。這本書上市後被視為波浪理論的教科書,成為華爾街股市的經典之一。可簡稱為布雷版操盤法(布雷希特是本書的主要論述者)。
這書要理解大致上不難,尤其是在已讀過「主控波浪理論」那幾本書之後。難的地方在於執行,這分三方面。一方面是波浪理論處理「所有變數」,因此會產生無限多的層級(因為變數無窮),每個層級都是獨立的波浪(如同一個市場就是一個獨立波浪),光是要有眼光看出何者是主要變數(挑出層級)就必須要有相當經驗,還有人會受到隔壁老王的影響(獨立波浪就是獨立波浪—不同市場就算過去一直有相同擺動也可能會變),所以失誤頻傳。二方面這是持續的工作,猶如作戰指揮部隊,每天戰情傳來多少都會有些變化,因此每天要試著更新小層級的「波浪計數」,甚至也要更新大層級的,然而有人誤解一次的波浪分析就可預測未來結果(大錯特錯),或是懶惰更新(…每30分每小時每天每週每月…—端視操作層級大小而有所著重)。三方面是心理上的調適問題,面對戰場就是面對無規則的戰爭(自由市場接近於無規則—幾乎任何手段都合法),其不確定性相當高,一場戰役誰勝誰敗難以事前預料,常會在心理上產生假象或鬆懈的情況,例如連戰皆捷而產生驕兵心態,殊不知要謙卑(甚至要視自己為井底之蛙),變數螺旋(物極必反),這些都是對手可資運用的弱點(詐敗),驕兵敗戰不遠矣。
如果學會波浪理論(克服前面所提執行上的困難),那麼波浪理論會是最強的市場分析方法,但不是說其它的分析方法就都要丟掉,因為「大砲不打小鳥」。話說現今最致命的武器就是配備核導彈的核子動力潛艦(最難被偵測到),然而這武器是壓箱寶,不是隨便動用的。波浪理論也是,雖不至於久久一次才能運用,但許多市場、許多層級、許多時候總會不太適合用波浪方法,此時如果可用其它方法解決就這麼做(或是觀望休息),萬不可勉強套用波浪方法。攻山頭最好有飛機助陣,守陣地最好居高臨下並架好機槍火網,不同形勢使用不同武器,這是理所當然,不是樣樣都要用波浪方法。把每樣方法雕琢為獨立工具(猶如不同武器),要用時再搬出來(主程式呼叫子程式)。以下是個人對本書每一章中特別有感的地方。
第一章主要在談波浪理論的「價格形式」與「定律」。形式也就是型態。為何波浪的基本形式會是「5波前進+3波修正」,這是很重要的基礎觀念,裏頭說的很詳細。這書定義「驅動波」的概念,不完全等於「推動波」,也是值得深思的觀念。再來提到波浪理論的三個定律(個人視為前提),第一個定律是想當然爾的事,所以「主控波浪理論」只說是兩個定律(鐵律)。第三個定律是1與4波不重疊,意思是說這套波浪理論能夠成立的前提。其實也可以定義不同的前提,例如重疊不超過1波的0.382、0.5、0.618等等(只要低於1.0的任何數字應該都可以—大於1.0變成後退就不合第一定律—重疊愈大則適用的市場更多—但有些準則可能要調整),或是不重疊的距離超出1波的0.382、0.5、0.618等等(沒有限制—但愈大的距離則適用的市場會更少—有些準則可能也是要調整)。總之「布雷希特波浪理論」與「主控波浪裡論」之間有些許差異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的觀點都是股價表相之一,股價多相就如人有諸相。例如前述的1、4波不重疊的前提,我個人就已不在意(但不是忽略),因為那只因定義而來,突破這層就打開了波浪應用的大門。
第二章主要在談波浪理論的「準則」。
「準則」相對於「定律」就是比較不嚴格要求,也就是發生機率高些而已,了解這點很重要,就如前述了解「定律」其實就只是定義式的前提而已(可以改)。裏頭提到畫波浪是用折線圖(主控盤理論的開盤法也是用折線圖)。也提到半對數尺規vs算術尺規問題,只要價格波動大者都適合用半對數圖(不見得月線圖以上才用),另外書後附錄將會提到畫圖前先除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實質購買力調整),這是另一個分析路徑,跟半對數完全無關(也就是可以兩個都選用)。最後提到實際應用波浪理論所遇到的問題,說得很詳細,看過後就更能理解為何很難學會以及為何是最強的市場分析方法。波浪理論就像是教導人們如何打仗(著重在情報戰—戰情分析),看是帶領小部隊衝鋒陷陣,還是指揮大部隊作戰,一切戰爭型態通通都有。如此就可以想像這是非常鉅細靡遺且不間斷的工作,而且也會深知戰爭最後結果難料,除非「多算勝」,要是失誤或偷懶就會「少算不勝」(可參考「孫子兵法」的論述)。
第三章主要在談波浪理論的「核心」。這個理論具有很強的數學邏輯為核心,也就是φ=0.618…(無理數),一切變化由此開始。φ的意義是累加成長(書中說的很詳細),另個說法是碎形結構,兩者都在描述同一種現象。能夠完全理解φ的意義就能完全理解波浪理論該如何應用,例如第六章將談到的如何面對各種市場。也例如股市呈現螺旋—對數螺旋(膨脹或收縮)—所以用半對數圖相當合理(一種分析路徑)。
第四章主要在談波浪應用的「價格比例」與「時間比例」。數浪(波浪計數)重點在要能看出波浪之間的乘數(倍數)關係—價格比例,以及看出波浪的費波納奇時間數列現象—時間比例。然後更新數浪,這是戰略規劃最重要的事,嚴格來說是除了資金管理(調兵遣將)以外最重要的事。
第五章主要在談波浪應用的「道瓊指數波浪結構」。這是全書最主要的範例,貫穿全書到最後章節。當讀到第八章、「附錄」以及「發行後記」完,應該會感到相當震驚(但又不意外—如果讀懂的話),從1978年數浪(本章與第八章),到1983年數浪(附錄),再到1998年數浪(發行後記),原來數浪是這麼一回事(驚嚇+讚嘆),堪比打仗的曲折過程。
第六章主要在談波浪應用的「市場」。股價指數、個股、商品期貨,應用於各種市場是有差異的,作者建議有些市場「不要用」或是「小心用」波浪理論。其原因跟波浪理論的定義(三個定律)有關,也跟個股的主力色彩有關(比較會打破規則),而商品期貨通常呈現淺碟市場(不過台股指數也曾經如此),不如股價指數常有明顯「φ的累加成長」的特性(詳如書中說明),在波浪應用上也要注意。簡單說就是股價指數「通常」最適合用波浪理論,個股要個別而論(成長股比較適合),商品期貨則要先理解「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的淺碟特性(用起來不太一樣就是)。不同市場進行著不同波浪,同市場存在各種層級波浪同時進行著。變數無窮—作用在某市場某個時點後就留下永遠的波浪變動(印記)。變數螺旋(即變數相生相剋)—某市場的各種層級波浪都存在物極必反現象。波浪理論處理市場的所有變數(無窮且螺旋)。
第七章主要在談波浪應用如何搭配「其它方法」。「艾略特波浪理論」是以「道氏理論」為基礎所發展出來,幾十年發展至今,幾乎所有常見的技術分析方法,例如K線、型態、趨勢線、均線、量價、指標等,都已被整合進波浪理論(這不意外—因道氏理論是目前所有技術分析方法的共同源頭基礎)。如果對波浪理論的應用還不純熟,那就先用「數浪」以外的技術分析方法就好,這些其實也算是波浪理論的一部分,只是沒人特別提。
波浪理論是螺旋理論(φ為核心—累加成長—處理所有變數—完全符合現實—猶如打仗所面對的—具有戰略價值—適用於戰略規劃),只不過麻煩的是需要隨戰情變化而持續更新數浪(預測),就如前述。股市真正且唯一的定律是—不斷改變。各種循環理論(處理有限變數—雖不完全符合現實—但也有戰略價值)都可視為螺旋理論的分解,全部循環變數與非循環變數加起來就是螺旋理論所處理的全部變數。會看電子示波器的人可以想想各種電子循環波形的組合與分解,當然也可以有非循環波例如單一脈衝。之前提過的「三角洲理論」就是循環理論,樂隊的配樂就相當於循環變數的總成,歌手的歌聲就相當於非循環變數的總成。各種循環理論都包含於波浪理論,各層級波浪都有各種循環現象,但沒經過分解通常很難看出來。其它重要的循環理論還有「康卓提耶夫循環」,以及「班納理論」,書中都有詳細介紹如何與波浪理論合用。循環理論非常多,有專門期刊在介紹最新進展。
「亞當理論」與「主控對稱理論」也都是螺旋理論,都可算是「部分的波浪理論」,都具有波浪理論的螺旋成分,而不像上述循環理論只具有波浪理論的循環成分,推測「甘氏(江恩)理論」是另一個重要的拼圖(待讀)。如果使用波浪理論覺得太累人,也可考慮改用亞當理論或主控對稱理論,這會輕鬆許多,不過效用當然就比波浪理論少。「隨機漫步理論」是經濟學者所主張,認為股價隨機波動,但許多技術分析者並不這麼認為,事實是兩方的主張都對。之前曾提過「非隨機波動」包含於「隨機波動」,這是以大尺度來看,也就是經濟學者的視角。不過若以較小尺度來看波動,那麼「非隨機波動」是常常顯現,這是技術分析者的視角。波浪理論包含循環變數與非循環變數,自然已經隱含「非隨機與隨機波動」,任何變數都會在波浪上面留下永遠的印記。
「新聞」(算是消息法)與波浪理論的關係讓人相當詫異(但也不意外),書中有非常深刻的說明,這已很接近買賣最晦暗的地方,要理解非常不容易。可參考各行各業的行銷與銷售人員都是如何操作而賣出商品,最好是有這方面的工作經驗,才能深層體會(難以言傳)。關於「經濟分析」法,也就是基本面分析法,雖然作者不太看好這方法,不過波浪理論其實不單純是技術分析方法,可說是全面向的市場分析方法,也涉及心理面與消息面(個人將基本面列入消息面一環)。故對於基本面的了解也非常重要,會比較有Sense來「數浪」。心理面也大概是如此,都很重要。任何技術分析方法都不單純是技術面方法,但波浪理論特別是如此。
第八章主要在談波浪應用的「道瓊指數未來十年預測」。這是1978年所做的預測。必讀。
附錄:1982~1983年多次更新的「道瓊指數未來十年預測」。這是本書後來版本加上去的。必讀。
術語彙編:必讀。弄清楚定義(讀到這裡才會完全理解定義)。
發行後記(1998):必讀。提到道瓊指數的後續發展(讓人了解到有些變數會強大到改變很上層的波浪結構—意謂沒有不可能的事—波浪計數的更新驚奇連連—認真數浪的人還是有如井底之蛙—但能早人一步發覺就能事先卡位)。
索引:需要時可用(編得很好)
這本也是大約兩年前就想買來看,在聽到daniel大大對這本書的好評後,也就決定先買來再說(怕絕版)。於今讀完後覺得確實相當難得,深具啟發性,尤其是在基本邏輯觀念上。如果已讀過主控系列14本的人,會更容易理解本書內容。新手適合閱讀(但理解上會比較吃力),中老手更適合。這書必讀,波浪理論已不再只是「艾略特波浪理論」,因已經開枝散葉,例如這本書實際上應稱為「布雷希特波浪理論」,另外還有「主控波浪理論」等等很多。不同的波浪理論之間多少都有差異,不過應該都有其獨到的地方,都值得學習(然後整合創新)。波浪理論是現今最難學會的市場分析方法,但也是最強的市場分析方法,詳如後述。
「艾略特波浪理論—市場行為的關鍵」,1978年出版(手上是1998年紀念版)。作者佛洛斯特(A. J. Frost)與布雷希特(Robert R. Prechter)。佛洛斯特本業是會計師,後來也取得律師資格。1960年與漢米爾頓(Hamilton Bolton)成為工作夥伴,跟著他一起研究波浪理論,在本書之前曾寫兩本書補述該理論。布雷希特本科是心理學,進入美林的市場分析部門,在此接觸到波浪理論,進而結識佛洛斯特。後來兩人共同著述這本書,他在這之前已寫過好幾本書。這本書上市後被視為波浪理論的教科書,成為華爾街股市的經典之一。可簡稱為布雷版操盤法(布雷希特是本書的主要論述者)。
這書要理解大致上不難,尤其是在已讀過「主控波浪理論」那幾本書之後。難的地方在於執行,這分三方面。一方面是波浪理論處理「所有變數」,因此會產生無限多的層級(因為變數無窮),每個層級都是獨立的波浪(如同一個市場就是一個獨立波浪),光是要有眼光看出何者是主要變數(挑出層級)就必須要有相當經驗,還有人會受到隔壁老王的影響(獨立波浪就是獨立波浪—不同市場就算過去一直有相同擺動也可能會變),所以失誤頻傳。二方面這是持續的工作,猶如作戰指揮部隊,每天戰情傳來多少都會有些變化,因此每天要試著更新小層級的「波浪計數」,甚至也要更新大層級的,然而有人誤解一次的波浪分析就可預測未來結果(大錯特錯),或是懶惰更新(…每30分每小時每天每週每月…—端視操作層級大小而有所著重)。三方面是心理上的調適問題,面對戰場就是面對無規則的戰爭(自由市場接近於無規則—幾乎任何手段都合法),其不確定性相當高,一場戰役誰勝誰敗難以事前預料,常會在心理上產生假象或鬆懈的情況,例如連戰皆捷而產生驕兵心態,殊不知要謙卑(甚至要視自己為井底之蛙),變數螺旋(物極必反),這些都是對手可資運用的弱點(詐敗),驕兵敗戰不遠矣。
如果學會波浪理論(克服前面所提執行上的困難),那麼波浪理論會是最強的市場分析方法,但不是說其它的分析方法就都要丟掉,因為「大砲不打小鳥」。話說現今最致命的武器就是配備核導彈的核子動力潛艦(最難被偵測到),然而這武器是壓箱寶,不是隨便動用的。波浪理論也是,雖不至於久久一次才能運用,但許多市場、許多層級、許多時候總會不太適合用波浪方法,此時如果可用其它方法解決就這麼做(或是觀望休息),萬不可勉強套用波浪方法。攻山頭最好有飛機助陣,守陣地最好居高臨下並架好機槍火網,不同形勢使用不同武器,這是理所當然,不是樣樣都要用波浪方法。把每樣方法雕琢為獨立工具(猶如不同武器),要用時再搬出來(主程式呼叫子程式)。以下是個人對本書每一章中特別有感的地方。
第一章主要在談波浪理論的「價格形式」與「定律」。形式也就是型態。為何波浪的基本形式會是「5波前進+3波修正」,這是很重要的基礎觀念,裏頭說的很詳細。這書定義「驅動波」的概念,不完全等於「推動波」,也是值得深思的觀念。再來提到波浪理論的三個定律(個人視為前提),第一個定律是想當然爾的事,所以「主控波浪理論」只說是兩個定律(鐵律)。第三個定律是1與4波不重疊,意思是說這套波浪理論能夠成立的前提。其實也可以定義不同的前提,例如重疊不超過1波的0.382、0.5、0.618等等(只要低於1.0的任何數字應該都可以—大於1.0變成後退就不合第一定律—重疊愈大則適用的市場更多—但有些準則可能要調整),或是不重疊的距離超出1波的0.382、0.5、0.618等等(沒有限制—但愈大的距離則適用的市場會更少—有些準則可能也是要調整)。總之「布雷希特波浪理論」與「主控波浪裡論」之間有些許差異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的觀點都是股價表相之一,股價多相就如人有諸相。例如前述的1、4波不重疊的前提,我個人就已不在意(但不是忽略),因為那只因定義而來,突破這層就打開了波浪應用的大門。
第二章主要在談波浪理論的「準則」。
「準則」相對於「定律」就是比較不嚴格要求,也就是發生機率高些而已,了解這點很重要,就如前述了解「定律」其實就只是定義式的前提而已(可以改)。裏頭提到畫波浪是用折線圖(主控盤理論的開盤法也是用折線圖)。也提到半對數尺規vs算術尺規問題,只要價格波動大者都適合用半對數圖(不見得月線圖以上才用),另外書後附錄將會提到畫圖前先除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實質購買力調整),這是另一個分析路徑,跟半對數完全無關(也就是可以兩個都選用)。最後提到實際應用波浪理論所遇到的問題,說得很詳細,看過後就更能理解為何很難學會以及為何是最強的市場分析方法。波浪理論就像是教導人們如何打仗(著重在情報戰—戰情分析),看是帶領小部隊衝鋒陷陣,還是指揮大部隊作戰,一切戰爭型態通通都有。如此就可以想像這是非常鉅細靡遺且不間斷的工作,而且也會深知戰爭最後結果難料,除非「多算勝」,要是失誤或偷懶就會「少算不勝」(可參考「孫子兵法」的論述)。
第三章主要在談波浪理論的「核心」。這個理論具有很強的數學邏輯為核心,也就是φ=0.618…(無理數),一切變化由此開始。φ的意義是累加成長(書中說的很詳細),另個說法是碎形結構,兩者都在描述同一種現象。能夠完全理解φ的意義就能完全理解波浪理論該如何應用,例如第六章將談到的如何面對各種市場。也例如股市呈現螺旋—對數螺旋(膨脹或收縮)—所以用半對數圖相當合理(一種分析路徑)。
第四章主要在談波浪應用的「價格比例」與「時間比例」。數浪(波浪計數)重點在要能看出波浪之間的乘數(倍數)關係—價格比例,以及看出波浪的費波納奇時間數列現象—時間比例。然後更新數浪,這是戰略規劃最重要的事,嚴格來說是除了資金管理(調兵遣將)以外最重要的事。
第五章主要在談波浪應用的「道瓊指數波浪結構」。這是全書最主要的範例,貫穿全書到最後章節。當讀到第八章、「附錄」以及「發行後記」完,應該會感到相當震驚(但又不意外—如果讀懂的話),從1978年數浪(本章與第八章),到1983年數浪(附錄),再到1998年數浪(發行後記),原來數浪是這麼一回事(驚嚇+讚嘆),堪比打仗的曲折過程。
第六章主要在談波浪應用的「市場」。股價指數、個股、商品期貨,應用於各種市場是有差異的,作者建議有些市場「不要用」或是「小心用」波浪理論。其原因跟波浪理論的定義(三個定律)有關,也跟個股的主力色彩有關(比較會打破規則),而商品期貨通常呈現淺碟市場(不過台股指數也曾經如此),不如股價指數常有明顯「φ的累加成長」的特性(詳如書中說明),在波浪應用上也要注意。簡單說就是股價指數「通常」最適合用波浪理論,個股要個別而論(成長股比較適合),商品期貨則要先理解「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的淺碟特性(用起來不太一樣就是)。不同市場進行著不同波浪,同市場存在各種層級波浪同時進行著。變數無窮—作用在某市場某個時點後就留下永遠的波浪變動(印記)。變數螺旋(即變數相生相剋)—某市場的各種層級波浪都存在物極必反現象。波浪理論處理市場的所有變數(無窮且螺旋)。
第七章主要在談波浪應用如何搭配「其它方法」。「艾略特波浪理論」是以「道氏理論」為基礎所發展出來,幾十年發展至今,幾乎所有常見的技術分析方法,例如K線、型態、趨勢線、均線、量價、指標等,都已被整合進波浪理論(這不意外—因道氏理論是目前所有技術分析方法的共同源頭基礎)。如果對波浪理論的應用還不純熟,那就先用「數浪」以外的技術分析方法就好,這些其實也算是波浪理論的一部分,只是沒人特別提。
波浪理論是螺旋理論(φ為核心—累加成長—處理所有變數—完全符合現實—猶如打仗所面對的—具有戰略價值—適用於戰略規劃),只不過麻煩的是需要隨戰情變化而持續更新數浪(預測),就如前述。股市真正且唯一的定律是—不斷改變。各種循環理論(處理有限變數—雖不完全符合現實—但也有戰略價值)都可視為螺旋理論的分解,全部循環變數與非循環變數加起來就是螺旋理論所處理的全部變數。會看電子示波器的人可以想想各種電子循環波形的組合與分解,當然也可以有非循環波例如單一脈衝。之前提過的「三角洲理論」就是循環理論,樂隊的配樂就相當於循環變數的總成,歌手的歌聲就相當於非循環變數的總成。各種循環理論都包含於波浪理論,各層級波浪都有各種循環現象,但沒經過分解通常很難看出來。其它重要的循環理論還有「康卓提耶夫循環」,以及「班納理論」,書中都有詳細介紹如何與波浪理論合用。循環理論非常多,有專門期刊在介紹最新進展。
「亞當理論」與「主控對稱理論」也都是螺旋理論,都可算是「部分的波浪理論」,都具有波浪理論的螺旋成分,而不像上述循環理論只具有波浪理論的循環成分,推測「甘氏(江恩)理論」是另一個重要的拼圖(待讀)。如果使用波浪理論覺得太累人,也可考慮改用亞當理論或主控對稱理論,這會輕鬆許多,不過效用當然就比波浪理論少。「隨機漫步理論」是經濟學者所主張,認為股價隨機波動,但許多技術分析者並不這麼認為,事實是兩方的主張都對。之前曾提過「非隨機波動」包含於「隨機波動」,這是以大尺度來看,也就是經濟學者的視角。不過若以較小尺度來看波動,那麼「非隨機波動」是常常顯現,這是技術分析者的視角。波浪理論包含循環變數與非循環變數,自然已經隱含「非隨機與隨機波動」,任何變數都會在波浪上面留下永遠的印記。
「新聞」(算是消息法)與波浪理論的關係讓人相當詫異(但也不意外),書中有非常深刻的說明,這已很接近買賣最晦暗的地方,要理解非常不容易。可參考各行各業的行銷與銷售人員都是如何操作而賣出商品,最好是有這方面的工作經驗,才能深層體會(難以言傳)。關於「經濟分析」法,也就是基本面分析法,雖然作者不太看好這方法,不過波浪理論其實不單純是技術分析方法,可說是全面向的市場分析方法,也涉及心理面與消息面(個人將基本面列入消息面一環)。故對於基本面的了解也非常重要,會比較有Sense來「數浪」。心理面也大概是如此,都很重要。任何技術分析方法都不單純是技術面方法,但波浪理論特別是如此。
第八章主要在談波浪應用的「道瓊指數未來十年預測」。這是1978年所做的預測。必讀。
附錄:1982~1983年多次更新的「道瓊指數未來十年預測」。這是本書後來版本加上去的。必讀。
術語彙編:必讀。弄清楚定義(讀到這裡才會完全理解定義)。
發行後記(1998):必讀。提到道瓊指數的後續發展(讓人了解到有些變數會強大到改變很上層的波浪結構—意謂沒有不可能的事—波浪計數的更新驚奇連連—認真數浪的人還是有如井底之蛙—但能早人一步發覺就能事先卡位)。
索引:需要時可用(編得很好)
-
- 文章: 624
- 註冊時間: 2021-03-29, 12:23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很高興一口學長讀了謝老師的著作~一口 寫: ↑2023-10-21, 22:07 「主力控盤操作學」讀後心得
這本大約兩年前就想買來看(當時剛讀完主控系列14本沒多久),但考慮到看書先求廣再求深,只得暫時先按下。後來聽到daniel大大對這本書相當推崇,就決定先買來,等時機一到就拿出來看。個人讀完後覺得內容非常好,就只有編排以及錯字讓人頭大些。如果沒讀過主控系列14本的人,應該會讀不下去(個人也有幾章讀不太下去),因為這書不是採由簡入深解說,而是一開始就幾乎全部都講(不過這也有好處)。所以這書不適合新手入門,只適合讀過主控系列的中老手來讀。這書必讀,因為主控系列出版當時還不方便完整揭露主控盤理論,而這本書晚了許多年就差不多完整揭露了(詳細情況稍後分析)。
「主力控盤操作學」,2011年出版(2002年先內部發行上課講義版)。作者謝佳穎(筆名謝嚴)。曾出版「計算機概論」,在大學應該是念資訊相關的。曾任職證券軟體工程師,後來轉任投顧研究員、分析師多年,近來應是只教課為主。股票是師承自李進財(筆名李炎坤),是大學數學教授,據說是主控盤理論的開創者(這個我相信—因為主控盤滿滿都是數學量化觀念)。韋中老師就是師承自謝嚴老師,後來也曾得到李教授的親傳。可簡稱為謝嚴版操盤法(雖與炎坤版、韋中版都一樣是主控盤技術—不過應多少有些不同)。
這本可說是相當於記載主控盤理論的「武林秘笈」(因為很難讀),採用幾乎所有技術分析方法,充滿數學量化觀念。不過在讀懂後會發現其實不難,甚至可說相當簡單(所用到的數學大多只是基本代數而已)。難的地方在於對股票的理解以及如何控盤,書中定義了非常多的名詞來解說如何有效控盤股價走勢。每個名詞就代表一個觀念,書中充斥許多觀念,讓人深受啟發。「控盤」可以視為操盤,只不過各有所強調。「主控盤」強調的是主力控盤股價(簡稱「主控」),指的是對某支股票價格的最大控制者(即主導者—或俗稱莊家)的控盤。「主控盤理論」指的是以主控盤技術控盤股價的理論系統,在此專指李教授所開創的主控盤理論(應該還有他人發展的不同主力控盤技術—只不過沒公開—通常是不會公開)。
一般的操盤技術通常就不會有人想要公開,何況是控盤技術(比較仔細而複雜),會公開的通常是因為市面上已有類似技術公開了(因為商業競爭—行銷需要賣點)。例如「三角洲理論」的擁有者威爾斯.威爾德原本也沒打算公開,因為其所個別傳授的約百人弟子裏頭有人公開了,在衡量利弊得失後才決定出書公開。李教授的「主控盤理論」一開始也沒有公開(這是商業機密當然不能公開),應該也是其數十年來所傳授弟子中有人公開了(參見韋中老師書中提及的主控流派大小事),才決定出書逐漸公開(首先是主控戰略K線一書),而這本「主力控盤操作學」至此已幾乎全部公開主控盤理論(剩下還未公開的有些可能就存在韋中老師2011年後才出的書)。
散戶學主控盤理論,又沒打算當起主力(資金門檻太高了),似乎是在找自己麻煩。實則不然,所謂知己知彼,能夠有幸學得控盤理論(之一),對於散戶進出股票多少會有助益(個人覺得助益很大)。至於要不要全盤照著主控盤理論來操作,那就真的見仁見智了(端視每個人的條件)。以我為例,個人已自創操盤系統在用,並沒打算全盤改用主控盤理論的架構,但會引用其中部分技術進來(在讀過主控系列後就已開始引用)。
全書架構大致分為四個單元:價格控盤(頭四章)、量能控盤(第五章)、指標控盤(第六章)、交易策略(第七章)。每個章節都深具啟發性,要讀到最後一頁。比較難讀的是第三、四章關於「開盤九式」,先不要管自己能記多少,當下能讀懂即可。這是一本「秘笈」,自然不是讀一遍就能全部記住(第一遍能讀懂就很不錯)。反覆翻閱對照主控系列2011年前所出的書,就會有很大幫助,當然免不了全書也要來回對照。大概讀到第五章完應該就能初步體會到本書的奧妙,就會有很強的動力想要把書唸到完。
雖說每一章節都很重要,個人還是特別讚賞最後一章—第七章。這章基本上是綜合性的一章,前面幾章沒提及的,只要作者認為該提的都在這章提出了。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主題,一是要有全面的操盤能力(類似個人操盤系統的3M架構),二是實際操盤的選股技術(包含所有方方面面的進出技術)。前者是國內著作很少提及的(不過國外著作提及的也不多),後者則是相當難得的操盤心得整理(簡直是看到賺到)。
最後特別提醒,這書的邏輯是亂中有序,這是很難讀懂的最大原因。有些書的寫法很工整,然而真實股市並非如此,不過這種寫法較易於理解也方便記憶。有些書的寫法很不工整,然而真實股市比較像這種,這不方便理解也很難記憶。這本書就是屬於後者,之前介紹的「金融市場技術分析」一書也是。
其實我覺得黃老師寫的書比較困難
黃老師的書看似簡單但其實非常難哦!
如果要全盤理解的話還是要上課的~所以黃老師如果有開課的話就把握機會報名吧!加油加油!
-
- 文章: 624
- 註冊時間: 2021-03-29, 12:23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其實,從閱讀黃老師與謝老師的書籍,到報名黃老師的實戰與太玄經講座,我感覺整個學習之旅就像是經歷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三個階段。
起初,讀過書的我以為自己已然理解,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才發現自己不過一知半解。直到黃老師的實戰課程,我才真正明白自己該如何做,到了太玄經我明白之前學的波浪理論和亞當理論本質為何。
老實說我覺得學習最坎坷的歷程是在報名實戰課程之前,報名了實戰後一切都變得不再辛苦了,是因黃老師在課堂上傾囊相授,老師真的是把他知道的全都在課堂上教授了。
所以我覺得沒上黃老師的課真的好可惜呀...
不是在幫黃老師推銷,這真的是我心底話
起初,讀過書的我以為自己已然理解,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才發現自己不過一知半解。直到黃老師的實戰課程,我才真正明白自己該如何做,到了太玄經我明白之前學的波浪理論和亞當理論本質為何。
老實說我覺得學習最坎坷的歷程是在報名實戰課程之前,報名了實戰後一切都變得不再辛苦了,是因黃老師在課堂上傾囊相授,老師真的是把他知道的全都在課堂上教授了。
所以我覺得沒上黃老師的課真的好可惜呀...
不是在幫黃老師推銷,這真的是我心底話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daniel大大,
學長不敢當!大家都同學啦。
恭喜大大的學習大有進展!大家一起繼續加油!
至於我之前已有報名黃老師的台南場次,不過人數還不到。
目前手邊還有不少東西要研究,所以再等等無妨。
學長不敢當!大家都同學啦。
恭喜大大的學習大有進展!大家一起繼續加油!
至於我之前已有報名黃老師的台南場次,不過人數還不到。
目前手邊還有不少東西要研究,所以再等等無妨。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江恩華爾街45年」讀後心得
這本是自己找來看,覺得江恩理論應該值得探究。大約十幾年前就曾在網路聽過江恩理論的種種,不過從未有人推薦江恩理論(但也幾乎無負評),直到近來在「主力控盤操作學」一書中看到推薦江恩理論。沒得選就挑了這本書(作者唯一沒絕版的繁體書),剛好就是最好的江恩理論入門書(作者的封山之作)。讀完後覺得非常好,深具啟發性。新手適合閱讀(但可能較難理解好處),中老手更適合。雖然偏冷門但這書必讀,看了以下自然明白。
「江恩華爾街45年」,1949年出版。作者江恩(另譯甘氏)(W.D.Gann)。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金融交易員,據說在股票與商品期貨市場上的成績無人可比。其理論特點在把時間與價格結合起來分析,有波浪理論的影子。跟李佛摩是差不多同時期人物,只比道氏晚一世代,還比艾略特早大概一個世代。最早出書是1910年的小冊子,之後1923、1930、1935各出書一本,更完整的江恩理論細節可追溯前三本。這本書穿插有巴菲特的點評,寫得非常中肯,也可想像本書份量。坊間有些江恩理論的研究書,例如甘氏理論、甘氏線、甘氏矩陣圖等等。可簡稱為江恩版操盤法。
這書要理解有些簡單有些難,部分章節非常考驗讀者的耐性。以前聽過物理學老師上課開場白曾說,要從草地上找出網球的最簡單方法就是一寸一寸地找(不然很可能找更久甚至找不出來)。因為之前剛讀過「布雷希特波浪理論」,裡面有道瓊工業指數的歷史資料,正好派上用場,於是就解決了難讀的章節。江恩理論真正難的地方在於執行,難度幾乎跟波浪理論的執行不相上下。有多難執行,自己看書就明白。以下是個人對本書的大概理解。
第1章是引言。相當簡潔而一語中的,全書大致維持這種風格。帶出學會研判市場趨勢是最重要的事。知識,一切都要知識,要學會知識再進場(這跟大多數人實際情況完全相反)。不斷學習,要終生學習。
第2章是全書的重點。闡述江恩理論12條交易規則,以及24條補充規則。如果意猶未盡,可再找出江恩前三本書,會有更多細節。之前個人曾提及有些新發現,沒想到其中一個發現在百年前的江恩就已發現,雖有些意外但也不太意外,甚至可說正常。這些規則看起來可能有些老生常談(因為大多已被接受而引用),實際上非常重要,可說看到賺到。例如單底、雙底、三重底,為何有時是單底?有時是雙底?有時又是三重底?而雙底以上的底部之間差距又要如何看?江恩的見解把我多年來這方面的疑惑解決了(正確應該說不曾想過能夠解決這種問題)。如果知道是單底就要馬上切入,雙底可再等等(或先短跑),三底更要等(或短跑2趟),所以分辨會有何種底部型態相當重要(好像神一樣—但江恩提醒還是要帶停損—都是機率—看錯難免)。
第3~10章是第2章的分解。看了這8章才能完全理解第2章所說的這些規則,也才知道江恩理論的執行可是大工程,直比波浪理論。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怎麼收穫就先要那麼栽。無怪乎江恩理論在台灣如此冷門,許多人雖然沒有耐心執行,但又同意江恩的規則確實可行,所以幾乎無負評(唯一負評是其書有些難懂)。
第11~15章是第2章的補充。就是作者認為讀者必須知道但第3~10章沒提到者,或是作者想要分享的心得(相當難得)。重要性不亞於前面章節,讀了才完整,也是必讀。
第16章是作者在1949年時所做的預測,不太準很正常(甚至完全相反)。回顧之前提到的波浪理論,必須持續不斷更新,江恩理論也是,必須不斷持續更新,所以一次的江恩預測不太可能就是結果。後來出現的主要變數是,資本主義(講求自利以利人)進化出凱因斯經濟理論(為現代總體經濟學的起源),社會主義包含共產主義(講求分配以利人)進化出福利國家。現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已經合流並存,幾乎看不到純粹的資本主義國家或純粹的社會主義國家。江恩當時就是還沒能看出這個變數(當時沒能看出很正常),他應該很難想像後來的美國政府FED(算是準政府單位)已經神通廣大到能影響經濟循環,這在1949年時確實還是天方夜譚(後來的幾十年世界金融史已證明當代美國政府所具有的能力不同於以往)。FED的力量來自於凱因斯供需理論的重新聚焦,以前只知道加強供給端(英國開啟世界工業革命),如今知道也可加強消費端(避免供給過剩引發亂象甚至戰爭),於是美國負責擴大內需(當然也擴大某些供給),二戰後的世界各國(願意配合者)負責擴大供給,如此便形成需求拉動的世界景氣循環。沒人要生產是很麻煩(純粹社會主義的主要弊病),但沒人要消費也一樣麻煩(純粹資本主義的主要弊病),FED解決了供給與需求兩端的問題,自然能讓一次的江恩預測失準。可能許多人都誤解了江恩理論(因為這一次的不準),這情況跟波浪理論有點像。使用江恩理論很明顯就是要持續不斷地更新,書中所寫就是如此。
後記是全書首尾相扣。再度強調知識,一切都要知識。不斷學習知識,終生都要學習。
本書是以美國市場為例子,外國市場與台灣市場多少有些差異,這自不待言。1949年寫的書,現在2023年自然也有些許市場變動,也一樣是要注意的。個人認為,只要做好上述2點的調整,使用江恩理論是可行的,就在於要不要。我是偏向於部分引用,就像部分引用主控盤理論一樣。之前曾提過波浪理論很難學會,可以先套用「部分的波浪理論」,也就是亞當理論或主控對稱理論(兩者大致上是一樣的方法)。更正確地說是「左右開弓」,能用「部分的波浪理論」方法時就用,能用「全部的波浪理論」方法時也用,自然能用「江恩理論」方法時當然也用(全用或部分引用)。
這本是自己找來看,覺得江恩理論應該值得探究。大約十幾年前就曾在網路聽過江恩理論的種種,不過從未有人推薦江恩理論(但也幾乎無負評),直到近來在「主力控盤操作學」一書中看到推薦江恩理論。沒得選就挑了這本書(作者唯一沒絕版的繁體書),剛好就是最好的江恩理論入門書(作者的封山之作)。讀完後覺得非常好,深具啟發性。新手適合閱讀(但可能較難理解好處),中老手更適合。雖然偏冷門但這書必讀,看了以下自然明白。
「江恩華爾街45年」,1949年出版。作者江恩(另譯甘氏)(W.D.Gann)。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金融交易員,據說在股票與商品期貨市場上的成績無人可比。其理論特點在把時間與價格結合起來分析,有波浪理論的影子。跟李佛摩是差不多同時期人物,只比道氏晚一世代,還比艾略特早大概一個世代。最早出書是1910年的小冊子,之後1923、1930、1935各出書一本,更完整的江恩理論細節可追溯前三本。這本書穿插有巴菲特的點評,寫得非常中肯,也可想像本書份量。坊間有些江恩理論的研究書,例如甘氏理論、甘氏線、甘氏矩陣圖等等。可簡稱為江恩版操盤法。
這書要理解有些簡單有些難,部分章節非常考驗讀者的耐性。以前聽過物理學老師上課開場白曾說,要從草地上找出網球的最簡單方法就是一寸一寸地找(不然很可能找更久甚至找不出來)。因為之前剛讀過「布雷希特波浪理論」,裡面有道瓊工業指數的歷史資料,正好派上用場,於是就解決了難讀的章節。江恩理論真正難的地方在於執行,難度幾乎跟波浪理論的執行不相上下。有多難執行,自己看書就明白。以下是個人對本書的大概理解。
第1章是引言。相當簡潔而一語中的,全書大致維持這種風格。帶出學會研判市場趨勢是最重要的事。知識,一切都要知識,要學會知識再進場(這跟大多數人實際情況完全相反)。不斷學習,要終生學習。
第2章是全書的重點。闡述江恩理論12條交易規則,以及24條補充規則。如果意猶未盡,可再找出江恩前三本書,會有更多細節。之前個人曾提及有些新發現,沒想到其中一個發現在百年前的江恩就已發現,雖有些意外但也不太意外,甚至可說正常。這些規則看起來可能有些老生常談(因為大多已被接受而引用),實際上非常重要,可說看到賺到。例如單底、雙底、三重底,為何有時是單底?有時是雙底?有時又是三重底?而雙底以上的底部之間差距又要如何看?江恩的見解把我多年來這方面的疑惑解決了(正確應該說不曾想過能夠解決這種問題)。如果知道是單底就要馬上切入,雙底可再等等(或先短跑),三底更要等(或短跑2趟),所以分辨會有何種底部型態相當重要(好像神一樣—但江恩提醒還是要帶停損—都是機率—看錯難免)。
第3~10章是第2章的分解。看了這8章才能完全理解第2章所說的這些規則,也才知道江恩理論的執行可是大工程,直比波浪理論。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怎麼收穫就先要那麼栽。無怪乎江恩理論在台灣如此冷門,許多人雖然沒有耐心執行,但又同意江恩的規則確實可行,所以幾乎無負評(唯一負評是其書有些難懂)。
第11~15章是第2章的補充。就是作者認為讀者必須知道但第3~10章沒提到者,或是作者想要分享的心得(相當難得)。重要性不亞於前面章節,讀了才完整,也是必讀。
第16章是作者在1949年時所做的預測,不太準很正常(甚至完全相反)。回顧之前提到的波浪理論,必須持續不斷更新,江恩理論也是,必須不斷持續更新,所以一次的江恩預測不太可能就是結果。後來出現的主要變數是,資本主義(講求自利以利人)進化出凱因斯經濟理論(為現代總體經濟學的起源),社會主義包含共產主義(講求分配以利人)進化出福利國家。現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已經合流並存,幾乎看不到純粹的資本主義國家或純粹的社會主義國家。江恩當時就是還沒能看出這個變數(當時沒能看出很正常),他應該很難想像後來的美國政府FED(算是準政府單位)已經神通廣大到能影響經濟循環,這在1949年時確實還是天方夜譚(後來的幾十年世界金融史已證明當代美國政府所具有的能力不同於以往)。FED的力量來自於凱因斯供需理論的重新聚焦,以前只知道加強供給端(英國開啟世界工業革命),如今知道也可加強消費端(避免供給過剩引發亂象甚至戰爭),於是美國負責擴大內需(當然也擴大某些供給),二戰後的世界各國(願意配合者)負責擴大供給,如此便形成需求拉動的世界景氣循環。沒人要生產是很麻煩(純粹社會主義的主要弊病),但沒人要消費也一樣麻煩(純粹資本主義的主要弊病),FED解決了供給與需求兩端的問題,自然能讓一次的江恩預測失準。可能許多人都誤解了江恩理論(因為這一次的不準),這情況跟波浪理論有點像。使用江恩理論很明顯就是要持續不斷地更新,書中所寫就是如此。
後記是全書首尾相扣。再度強調知識,一切都要知識。不斷學習知識,終生都要學習。
本書是以美國市場為例子,外國市場與台灣市場多少有些差異,這自不待言。1949年寫的書,現在2023年自然也有些許市場變動,也一樣是要注意的。個人認為,只要做好上述2點的調整,使用江恩理論是可行的,就在於要不要。我是偏向於部分引用,就像部分引用主控盤理論一樣。之前曾提過波浪理論很難學會,可以先套用「部分的波浪理論」,也就是亞當理論或主控對稱理論(兩者大致上是一樣的方法)。更正確地說是「左右開弓」,能用「部分的波浪理論」方法時就用,能用「全部的波浪理論」方法時也用,自然能用「江恩理論」方法時當然也用(全用或部分引用)。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各種操盤法
更新個人已學習的操盤法要點如下(按公開先後)。尾末附上個人新創操盤法分享。
1. 道氏版1884:最睿智。潮汐。重視大盤趨勢。半公開操盤法。
2. 李佛版1923:最果斷。釣魚。重視順應時勢。半公開操盤法。
3. 江恩版1923:最認真。知識。重視節制欲望。完整公開操盤法。
4. 艾略版1938:最理想。波浪。重視波浪結構。完整公開操盤法。
5. 科斯版1961:最藝術。做多。重視與眾不同。半公開操盤法。
6. 布雷版1978:最透徹。數浪。重視持續更新。完整公開操盤法。
7. 威爾版1978:最科學。亞當。重視愉快獲利。完整公開操盤法。
8. 墨菲版1986:最客觀。清晰。重視整合操盤。半公開操盤法。
9. 柯洛版1988:最實際。策略。重視操作策略。半公開操盤法。
10. 馬克版1989:最震撼。紀律。重視了解自己。半公開操盤法。
11. 維克版1991:最宏觀。123。重視大原則。完整公開操盤法。
12. 艾爾版1993:最達觀。3M。重視管理交易。完整公開操盤法。
13. 幽靈版1997:最精闢。合理。重視正確操作。半公開操盤法。
14. 陳霖版1998:最周全。5方。重視控管風險。完整公開操盤法。
15. 力群版2000:最深入。閱讀。重視操盤心理。完整公開操盤法。
16. 雅博版2001:最點睛。開光。重視操盤技巧。半公開操盤法。
17. 謝嚴版2002:最幽默。力道。重視操盤態度。完整公開操盤法。
18. 韋中版2003:最連貫。推浪。重視技術面。完整公開操盤法。
19. 吉爾版2004:最平衡。放空。重視印象型態。完整公開操盤法。
20. 岡舍版2005:最精粹。心法。重視邏輯觀念。半公開操盤法。
21. 費斯版2007:最制式。機率。重視賭場理論。完整公開操盤法。
22. 松泙版2011:最特殊。雙刀。重視不蝕本。半公開操盤法。
23. JG版2019:最另類。靈魂。重視全面操盤。完整公開操盤法。
24. 老余版2021:最優雅。3問。重視簡化操作。完整公開操盤法。
25. 一口版2023:最○○。彈性。重視不斷學習。半公開操盤法。
更新個人已學習的操盤法要點如下(按公開先後)。尾末附上個人新創操盤法分享。
1. 道氏版1884:最睿智。潮汐。重視大盤趨勢。半公開操盤法。
2. 李佛版1923:最果斷。釣魚。重視順應時勢。半公開操盤法。
3. 江恩版1923:最認真。知識。重視節制欲望。完整公開操盤法。
4. 艾略版1938:最理想。波浪。重視波浪結構。完整公開操盤法。
5. 科斯版1961:最藝術。做多。重視與眾不同。半公開操盤法。
6. 布雷版1978:最透徹。數浪。重視持續更新。完整公開操盤法。
7. 威爾版1978:最科學。亞當。重視愉快獲利。完整公開操盤法。
8. 墨菲版1986:最客觀。清晰。重視整合操盤。半公開操盤法。
9. 柯洛版1988:最實際。策略。重視操作策略。半公開操盤法。
10. 馬克版1989:最震撼。紀律。重視了解自己。半公開操盤法。
11. 維克版1991:最宏觀。123。重視大原則。完整公開操盤法。
12. 艾爾版1993:最達觀。3M。重視管理交易。完整公開操盤法。
13. 幽靈版1997:最精闢。合理。重視正確操作。半公開操盤法。
14. 陳霖版1998:最周全。5方。重視控管風險。完整公開操盤法。
15. 力群版2000:最深入。閱讀。重視操盤心理。完整公開操盤法。
16. 雅博版2001:最點睛。開光。重視操盤技巧。半公開操盤法。
17. 謝嚴版2002:最幽默。力道。重視操盤態度。完整公開操盤法。
18. 韋中版2003:最連貫。推浪。重視技術面。完整公開操盤法。
19. 吉爾版2004:最平衡。放空。重視印象型態。完整公開操盤法。
20. 岡舍版2005:最精粹。心法。重視邏輯觀念。半公開操盤法。
21. 費斯版2007:最制式。機率。重視賭場理論。完整公開操盤法。
22. 松泙版2011:最特殊。雙刀。重視不蝕本。半公開操盤法。
23. JG版2019:最另類。靈魂。重視全面操盤。完整公開操盤法。
24. 老余版2021:最優雅。3問。重視簡化操作。完整公開操盤法。
25. 一口版2023:最○○。彈性。重視不斷學習。半公開操盤法。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最新個人操盤系統架構如下。
操盤Ⅲ支柱
正確心理→正確資金→正確進出。
心理三環節
謙卑多寡→心緒靜動→理智強弱。
資金三泊池
場外資金→帳戶資金→持倉成數。
進出三破解
破心理面→破消息面→破技術面。
破心理面(了解市場1—自己70%—外界30%)
目標:穩定賠小錢與偶而賺大錢。無窮螺旋。
風險:只下有意義的賭注但要分批。避免過度分散風險。
恐懼:不因恐懼而自我限縮認知的範圍。交易的本質就是犯錯。
貪婪:預先決定投機要賺多少。達到後立即獲利了結。
希望:善輸者贏欣然接受小損失。日後可一次賺回來。
條理:出現條理前的混亂並不危險。出現條理後就即將變危險。
直覺:可解釋的直覺是可靠的。不可把希望當成直覺。
信心:事先模擬最壞情況出現。絕不因樂觀或悲觀而進行投機。
群眾:不想繼續做多或空時往往就是反向進場時機。不追逐風潮。
頑固:進場若沒賺到錢就忘掉它。調整交易計畫重新再來。
計畫:擬定短期但長線的計畫。不需要也不可擬長期計畫。
無窮:目標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賺與賠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破消息面(了解市場2—自己50%—外界50%)
變數:內亂外患。瘟疫環災。個經總經。財政貨幣。無窮螺旋。
內亂:分裂戰爭。武裝暴動。
外患:對外戰爭。國外戰爭。
瘟疫:星際生物。解凍生物。基改生物。
環災:星際亂流。極端氣候。地震颱風。
個經:財務。人事。研發。生產。銷售。
總經:利率投資。工資就業。匯率貿易。物價消費。
財政:課稅。支出。借款。市場操作。
貨幣:法定準備政策操作。公開市場操作。
無窮:變數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升與降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破技術面(了解市場3—自己30%—外界70%)
箭頭:弱線強線。收斂發散。跳空島轉。攻擊連續。無窮螺旋。
兩翼:套牢量。可等天數。頭底量比。二四六八。ADL。OI。無窮螺旋。
動向:隨機波與非隨機波互為表裡。調整波與攻擊波互為表裡。
形勢:互保交叉合一。順勢逆勢壓縮。
拉弓:低平頸。高平頸。
放箭:短命長命。中繼轉折。槓桿螺旋。
無窮:價量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漲與跌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操盤Ⅲ支柱
正確心理→正確資金→正確進出。
心理三環節
謙卑多寡→心緒靜動→理智強弱。
資金三泊池
場外資金→帳戶資金→持倉成數。
進出三破解
破心理面→破消息面→破技術面。
破心理面(了解市場1—自己70%—外界30%)
目標:穩定賠小錢與偶而賺大錢。無窮螺旋。
風險:只下有意義的賭注但要分批。避免過度分散風險。
恐懼:不因恐懼而自我限縮認知的範圍。交易的本質就是犯錯。
貪婪:預先決定投機要賺多少。達到後立即獲利了結。
希望:善輸者贏欣然接受小損失。日後可一次賺回來。
條理:出現條理前的混亂並不危險。出現條理後就即將變危險。
直覺:可解釋的直覺是可靠的。不可把希望當成直覺。
信心:事先模擬最壞情況出現。絕不因樂觀或悲觀而進行投機。
群眾:不想繼續做多或空時往往就是反向進場時機。不追逐風潮。
頑固:進場若沒賺到錢就忘掉它。調整交易計畫重新再來。
計畫:擬定短期但長線的計畫。不需要也不可擬長期計畫。
無窮:目標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賺與賠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破消息面(了解市場2—自己50%—外界50%)
變數:內亂外患。瘟疫環災。個經總經。財政貨幣。無窮螺旋。
內亂:分裂戰爭。武裝暴動。
外患:對外戰爭。國外戰爭。
瘟疫:星際生物。解凍生物。基改生物。
環災:星際亂流。極端氣候。地震颱風。
個經:財務。人事。研發。生產。銷售。
總經:利率投資。工資就業。匯率貿易。物價消費。
財政:課稅。支出。借款。市場操作。
貨幣:法定準備政策操作。公開市場操作。
無窮:變數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升與降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破技術面(了解市場3—自己30%—外界70%)
箭頭:弱線強線。收斂發散。跳空島轉。攻擊連續。無窮螺旋。
兩翼:套牢量。可等天數。頭底量比。二四六八。ADL。OI。無窮螺旋。
動向:隨機波與非隨機波互為表裡。調整波與攻擊波互為表裡。
形勢:互保交叉合一。順勢逆勢壓縮。
拉弓:低平頸。高平頸。
放箭:短命長命。中繼轉折。槓桿螺旋。
無窮:價量自有其預測。永遠保持同步。
螺旋:漲與跌互為表裡。永遠保持靈活。
指管:交易計畫。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金融怪傑」讀後心得
這本買來大概有兩年了(優先性一直沒排很前面),現在讀後覺得可以再早些讀。當初看到JG老師推薦就買來,不過一直等到重讀力群老師的推薦文才發現這書應該早點讀(這位老師已陸續推薦投資書超過50本所以初看沒記住)。讀完後覺得很有幫助,非常有價值。新手適合閱讀(但可能會沒太多感覺),中老手更適合。
「金融怪傑」,1989年出版。作者傑克.史瓦格(Jack D. Schwager),經濟學碩士畢業。1971年踏入投資業界,擔任雷諾證券商品分析師,後來擔任豐布羅爾公司商品研究部主管,在業界也以自有資金投入交易實戰。1984年出書「期貨市場全書」,已被期貨界公認為最經典的參考書(2017年出全新增訂版)。雖然已如此成功,但自覺仍不夠成功(因還是有失敗的感覺),於是興起訪談更成功的業界人士以尋找答案,並出了這本訪談書。三十多年來陸續又出了「新金融怪傑」、「股市金融怪傑」、「新世紀金融怪傑」,合稱為「金融怪傑」系列。這幾本書已累積數十位全球頂尖交易者的訪談紀錄,成為業界很特別的必讀經典。可簡稱為史瓦版操盤法。
這書訪談總共17位投資業界專家,連同作者本人,總共可學習18位專家在個別專精領域的難得經驗。涉及領域包括各類期貨(商品與金融)、股票、綜合交易、場內交易者、交易心理學等。這些接受訪談者大概都不會出書,因為不是普通的賺,而是很賺,想低調是必然,能接受訪談已很難得。這些人當中大都有些關聯或認識或很熟的朋友。原書應該是上下冊,手中譯本是合為一書,所以份量相當多,很容易搞混。摘要個人覺得比較有趣的片段如下(每個人看後多少都會有不同重點—這書的奇妙與價值就在這裡)。關於交易技術方面的問題,書中探討得很多,但在我看來這已不是最重要的(曾經是最重要的)。有需要的人,從書中自然能夠得知,這方面我以下幾乎都不會提及。
麥可.馬可斯(Michael Marcus)。好戲不重演。1969年大學畢業成績名列前茅(還曾以為自己的終身職業會是當一名教授),後來也獲取心理學博士學位。不過受到期貨吸引,大學剛畢業要念研究所前就開始嘗試交易期貨,甚至1970年一度休學專職從事交易(以為錢好賺),結果是想當然地慘。他不放棄,1971年找到雷諾證券的商品分析師工作(不能兼自有資金交易—後來史瓦格就是接替這職位),開始正式入行。不到一年就遇到貴人艾迪.賽柯塔(Ed Seykota)挖角,跳槽到另一集團當分析師(可兼自有資金交易),後來又結識另一公司資深經紀人阿莫斯.赫斯泰德(Amos Hostetter),從這兩人學習獲益甚多。約1973年底決定離開分析師工作(可兼自有資金交易),轉換到紐約棉花交易所當場內交易者。1974年末接到赫斯泰德的挖角,他當時幫商品公司(公司名叫「商品」)操作基金,因馬可斯當時還只有大學文憑,赫斯泰德好不容易說服公司聘他當交易員(其它人都是博士交易員)。在這公司將3萬美元本金在十年內變成8千萬美元(一樣可兼自有資金交易),並可在自家交易(1979年時已改住加州宛如城堡的面海華廈)。他後來有位得意門生布魯斯.柯夫納(Bruce Kovner),是一位大學教授。有段期間馬可斯非常熱衷外匯交易,就是與柯夫納搭檔操作。因外匯需要24小時注意,雖然有請助理分時段盯盤,甚至不同時區都還有人顧,他老婆還是受不了作息差異因而離婚。也因此他後來外匯就少做了。可簡稱為馬可版操盤法。
布魯斯.柯夫納(Bruce Kovner)。縱橫全球的交易者。在大學擔任政治學教授,1970年代初曾有意從政,不過限於財力以及不習慣勾心鬥角,努力幾年後便放棄。1970年代中期注意力轉到金融市場(他對經濟學也是深有研究),開始嘗試交易金融商品。他研究利率期貨市場,接著也研究各類商品期貨市場。不過想當然爾就是上不了軌道。直到約1977年末他去應徵商品公司助理交易員的工作(現職可還是哈佛大學教授),面試他的就是馬可斯。因柯夫納在理論與實務的基礎非常夠,直接以交易員錄取(真的是博士交易員)。約1982年時,作者史瓦格也曾與柯夫納同事,當時他已是商品公司的首席交易員,而史瓦格則還是分析師。柯夫納在當時可能是舉世進出金額最大的銀行間外匯(現貨)與外匯期貨交易者。光是1987年(股災年),他就為自己與基金投資人賺進3億美元。可簡稱為柯夫版操盤法。
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一位傳奇人物的告別。約1966年他高中畢業後,就在一家交易所兼職打工當遞單小弟,同時也在念大學。1968年其父親代為辦了美中交易所的會員席位並開始代為進場(因他未滿21歲尚無資格進場),1970年後才得以親身進入交易廳,當年才大學剛畢業並申請了研究所。結果只在研究所待了一星期就離開了,開始全職進行交易工作,因之前親身交易三個月後覺得錢真好賺(後來想當然也是錯的)。幾年下來跌跌撞撞,直到1973年才在市場真正賺到大錢,才有足夠資金進軍芝加哥交易所。因為市場變動因素,他在1977年決定由場內交易者過渡到場外交易者,陣痛期約一年。回顧其剛買會員席位後剩餘可用資金4百美元,後來竟變成2億美元財富,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丹尼斯認為成功的交易員能夠複製,1984與次年各開一次有名的「海龜訓練班」。不過事實證明成功的交易員無法「完全」複製,這跟個人特質有關聯,只能說不是那麼絕對(他說得沒錯但不全對)。丹尼斯同時也熱衷政治,相當參與美國政治,1988年更宣布退出投資界不再操作基金,以專心參與政治事務(也有利益迴避的考慮)。可簡稱為丹尼版操盤法。
保羅.都鐸.瓊斯(Paul Tudor Jones)。激進的操作藝術。都鐸還在念大學時讀過理查.丹尼斯的一篇文章,印象深刻之餘便深深嚮往交易的工作。這乃因其舅舅就是一位相當成功的現貨棉花交易者,他對交易並不陌生。於是1976年大學畢業後就請其舅舅協助入行,他舅舅將其介紹給著名的期貨棉花交易者伊利.杜里斯。於是杜里斯聘請都鐸在紐約棉花交易所工作(場內辦事員—大家都差不多從此開始),半年後就回到杜里斯身邊工作,杜里斯開始教導他有關這行的一切包括交易。除了1979年的棉花交易讓都鐸得到慘痛教訓(實際上因應對得宜其實結果還好),往後大致上都很好,除了入行初期幾年時好時壞外(這好像每位成功交易者都差不多如此)。我想這很顯然就是他的基礎真的很不同,他有內行人舅舅引導入行,估計至少省了十年冤枉路。都鐸一開始是做經紀人工作,在第二年就因此賺了1百萬美元佣金(相當嚇人),後來覺得這工作與客戶利益相衝突(手續費與客戶賺賠無關),於是不再做經紀人而只做交易工作。1980年都鐸進入紐約棉花交易所當場內交易員,再往後幾年又賺了幾百萬美元。1984年覺得場內交易員工作不適合待太久,於是放棄這份工作,並成立150萬美元都鐸期貨基金(內含自有資金),專事基金操作。1988年都鐸所管理的基金已成長到3億多美元,最原始投資資金約增值17倍。可簡稱為都鐸版操盤法。
蓋瑞.貝弗德(Gary Bielfeldt)。小鎮裡的公債大戶。貝弗德約1963年從1千美元資金開始從事交易。受限於資金規模,一開始只能做單口玉米期貨(價格最低的商品期貨之一)。而且只能兼職做交易,必須另外經營一家小型經紀公司來餬口。1965年時他的交易資金已成長到1萬美元。那一年接著憑自己對黃豆市場的基本面評估,加上以前農業經濟學教授給的意見,就單押黃豆且重押(相當驚險差點爆倉),又一次成功而將資金翻倍。自此次危機之後就差不多一帆風順。1980年代初期他的交易規模已達到美國各種穀物市場的投機部位上限,於是交易重心轉往公債期貨市場。他後來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公債期貨市場裡實質個人戶(一人公司)的主力大戶(這是以法人機構為主力的市場),大到還成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董事(不過因會佔去一些交易時間而不太想當)。貝弗德住在鄉下小鎮相當低調(他特別低調—雖然這些成功交易人士都很低調),外表看上去就跟一般小鎮市民沒啥兩樣。接受訪談的答話相當謹慎而特別少,但還是透漏不少智慧。可簡稱為貝弗版操盤法。
艾迪.賽柯塔(Ed Seykota)。各取所需。1960年代末期賽柯塔就讀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時,就開始嘗試交易期貨,當然也是失敗連連。這段期間他讀到理查.董銓(Richard Donchian)寫的文章,說明純粹的機械式順勢交易系統可以擊敗市場,於是設計了一套電腦程式(當時還是打孔卡時代)來測試該理論。他發現竟然可行,因此更加深興趣在這行,大學一畢業就開始全職交易,不過還是有些交易問題。於是1970年代初期他到華爾街找工作,在一家大型經紀公司當分析師,但很快就發現公司高層會干擾分析結論,而且使用電腦(當時還是稀有設備)頗受限制。因此進入另一家正在改組的經紀公司工作,雖然只是打雜的(堪稱降級),不過因可以自由使用公司電腦來測試他所發展的各種交易系統,所以他能夠接受。後來公司高層對其研究結果產生興趣,於是他開發出公司第一套電腦交易系統(當時這還是很新的玩意),並且成功推廣到市場上。雖然系統是不錯,不過公司高層老是無法信賴該系統的做出的訊號,常常不按訊號進出(能賺卻變虧),甚至想要多賺手續費而要求更改系統訊號次數。因此他辭卻了研究部門,改而專任管理帳戶的經紀人。1972年再辭經紀人工作(考慮到收手續費跟客戶利益有衝突),自行創業操作客戶與自己的資金。賽柯塔的操作績效相當驚人,自1972至1988年的投資報酬率竟高達2500倍。麥可.馬可斯稱他是天才(指發展電腦交易系統),並且是傑出的交易者。因此馬可斯特別向史瓦格推薦一定要去訪談他。賽柯塔的名言是:「每個人都能在市場上如願以償。」也就是心想事成,不論是贏家或輸家。道理相當深,跟螺旋有關。可簡稱為賽柯版操盤法。
賴瑞.海特(Larry Hite)。控制風險。海特在大學念書時選修了一位商學系教授的課,埋下了日後踏入金融市場的種子。他步入華爾街的路途有如摩西前往以色列般坎坷曲折。首先他以不算理想的成績從大學畢業,之後曾經從事各種工作,但都沒有一份維持長久。後來他以演員、編劇、填詞、唱片企畫等演藝工作維生,勉強算穩定下來。有天遇到兩個機緣勾起他潛藏已久的興趣—進軍金融市場,就此從演藝界轉進投資界。1968年海特進入金融市場,儘管最感興趣的是期貨,不過考慮到對這行所知有限,決定先從股市經紀人做起,而且這比較容易就找到證券公司的工作。幾年後他順利成為期貨經紀人兼分析師,並在工作上曾獲得艾迪.賽柯塔與傑克.鮑伊德(Jack Boyd)的傳授經驗。如此在業界十幾年磨練後,約1980年創業成立投資管理公司。這家公司的成功主要得力於海特的觀念(首重風險控管),以及找到兩位得力助手(一位統計學博士與一位資深程式設計師)。公司不追求超高績效,但求穩定績效。雖然平均年報酬率約30%左右「而已」,但是其穩定性卻特別高(這是重點)。1981年公司操作資金只有2百萬美元,到1988年卻已成長到8億美元(期間還有新加入資金),堪稱超級期貨基金。海特的例子可謂有志者事竟成,雖然先天毫無基礎,然而經過長年被迫或刻意歷練,最終還是能在華爾街擁有一片天。可簡稱為海特版操盤法。
以上連作者總共8位專家,其主要操作領域都在期貨,這些內容大概就是原文書的上冊。剩下的內容包含股票、綜合交易、場內交易者、交易心理學等領域的專家總共10位,就留待下次看完時再做分享。
這本買來大概有兩年了(優先性一直沒排很前面),現在讀後覺得可以再早些讀。當初看到JG老師推薦就買來,不過一直等到重讀力群老師的推薦文才發現這書應該早點讀(這位老師已陸續推薦投資書超過50本所以初看沒記住)。讀完後覺得很有幫助,非常有價值。新手適合閱讀(但可能會沒太多感覺),中老手更適合。
「金融怪傑」,1989年出版。作者傑克.史瓦格(Jack D. Schwager),經濟學碩士畢業。1971年踏入投資業界,擔任雷諾證券商品分析師,後來擔任豐布羅爾公司商品研究部主管,在業界也以自有資金投入交易實戰。1984年出書「期貨市場全書」,已被期貨界公認為最經典的參考書(2017年出全新增訂版)。雖然已如此成功,但自覺仍不夠成功(因還是有失敗的感覺),於是興起訪談更成功的業界人士以尋找答案,並出了這本訪談書。三十多年來陸續又出了「新金融怪傑」、「股市金融怪傑」、「新世紀金融怪傑」,合稱為「金融怪傑」系列。這幾本書已累積數十位全球頂尖交易者的訪談紀錄,成為業界很特別的必讀經典。可簡稱為史瓦版操盤法。
這書訪談總共17位投資業界專家,連同作者本人,總共可學習18位專家在個別專精領域的難得經驗。涉及領域包括各類期貨(商品與金融)、股票、綜合交易、場內交易者、交易心理學等。這些接受訪談者大概都不會出書,因為不是普通的賺,而是很賺,想低調是必然,能接受訪談已很難得。這些人當中大都有些關聯或認識或很熟的朋友。原書應該是上下冊,手中譯本是合為一書,所以份量相當多,很容易搞混。摘要個人覺得比較有趣的片段如下(每個人看後多少都會有不同重點—這書的奇妙與價值就在這裡)。關於交易技術方面的問題,書中探討得很多,但在我看來這已不是最重要的(曾經是最重要的)。有需要的人,從書中自然能夠得知,這方面我以下幾乎都不會提及。
麥可.馬可斯(Michael Marcus)。好戲不重演。1969年大學畢業成績名列前茅(還曾以為自己的終身職業會是當一名教授),後來也獲取心理學博士學位。不過受到期貨吸引,大學剛畢業要念研究所前就開始嘗試交易期貨,甚至1970年一度休學專職從事交易(以為錢好賺),結果是想當然地慘。他不放棄,1971年找到雷諾證券的商品分析師工作(不能兼自有資金交易—後來史瓦格就是接替這職位),開始正式入行。不到一年就遇到貴人艾迪.賽柯塔(Ed Seykota)挖角,跳槽到另一集團當分析師(可兼自有資金交易),後來又結識另一公司資深經紀人阿莫斯.赫斯泰德(Amos Hostetter),從這兩人學習獲益甚多。約1973年底決定離開分析師工作(可兼自有資金交易),轉換到紐約棉花交易所當場內交易者。1974年末接到赫斯泰德的挖角,他當時幫商品公司(公司名叫「商品」)操作基金,因馬可斯當時還只有大學文憑,赫斯泰德好不容易說服公司聘他當交易員(其它人都是博士交易員)。在這公司將3萬美元本金在十年內變成8千萬美元(一樣可兼自有資金交易),並可在自家交易(1979年時已改住加州宛如城堡的面海華廈)。他後來有位得意門生布魯斯.柯夫納(Bruce Kovner),是一位大學教授。有段期間馬可斯非常熱衷外匯交易,就是與柯夫納搭檔操作。因外匯需要24小時注意,雖然有請助理分時段盯盤,甚至不同時區都還有人顧,他老婆還是受不了作息差異因而離婚。也因此他後來外匯就少做了。可簡稱為馬可版操盤法。
布魯斯.柯夫納(Bruce Kovner)。縱橫全球的交易者。在大學擔任政治學教授,1970年代初曾有意從政,不過限於財力以及不習慣勾心鬥角,努力幾年後便放棄。1970年代中期注意力轉到金融市場(他對經濟學也是深有研究),開始嘗試交易金融商品。他研究利率期貨市場,接著也研究各類商品期貨市場。不過想當然爾就是上不了軌道。直到約1977年末他去應徵商品公司助理交易員的工作(現職可還是哈佛大學教授),面試他的就是馬可斯。因柯夫納在理論與實務的基礎非常夠,直接以交易員錄取(真的是博士交易員)。約1982年時,作者史瓦格也曾與柯夫納同事,當時他已是商品公司的首席交易員,而史瓦格則還是分析師。柯夫納在當時可能是舉世進出金額最大的銀行間外匯(現貨)與外匯期貨交易者。光是1987年(股災年),他就為自己與基金投資人賺進3億美元。可簡稱為柯夫版操盤法。
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一位傳奇人物的告別。約1966年他高中畢業後,就在一家交易所兼職打工當遞單小弟,同時也在念大學。1968年其父親代為辦了美中交易所的會員席位並開始代為進場(因他未滿21歲尚無資格進場),1970年後才得以親身進入交易廳,當年才大學剛畢業並申請了研究所。結果只在研究所待了一星期就離開了,開始全職進行交易工作,因之前親身交易三個月後覺得錢真好賺(後來想當然也是錯的)。幾年下來跌跌撞撞,直到1973年才在市場真正賺到大錢,才有足夠資金進軍芝加哥交易所。因為市場變動因素,他在1977年決定由場內交易者過渡到場外交易者,陣痛期約一年。回顧其剛買會員席位後剩餘可用資金4百美元,後來竟變成2億美元財富,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丹尼斯認為成功的交易員能夠複製,1984與次年各開一次有名的「海龜訓練班」。不過事實證明成功的交易員無法「完全」複製,這跟個人特質有關聯,只能說不是那麼絕對(他說得沒錯但不全對)。丹尼斯同時也熱衷政治,相當參與美國政治,1988年更宣布退出投資界不再操作基金,以專心參與政治事務(也有利益迴避的考慮)。可簡稱為丹尼版操盤法。
保羅.都鐸.瓊斯(Paul Tudor Jones)。激進的操作藝術。都鐸還在念大學時讀過理查.丹尼斯的一篇文章,印象深刻之餘便深深嚮往交易的工作。這乃因其舅舅就是一位相當成功的現貨棉花交易者,他對交易並不陌生。於是1976年大學畢業後就請其舅舅協助入行,他舅舅將其介紹給著名的期貨棉花交易者伊利.杜里斯。於是杜里斯聘請都鐸在紐約棉花交易所工作(場內辦事員—大家都差不多從此開始),半年後就回到杜里斯身邊工作,杜里斯開始教導他有關這行的一切包括交易。除了1979年的棉花交易讓都鐸得到慘痛教訓(實際上因應對得宜其實結果還好),往後大致上都很好,除了入行初期幾年時好時壞外(這好像每位成功交易者都差不多如此)。我想這很顯然就是他的基礎真的很不同,他有內行人舅舅引導入行,估計至少省了十年冤枉路。都鐸一開始是做經紀人工作,在第二年就因此賺了1百萬美元佣金(相當嚇人),後來覺得這工作與客戶利益相衝突(手續費與客戶賺賠無關),於是不再做經紀人而只做交易工作。1980年都鐸進入紐約棉花交易所當場內交易員,再往後幾年又賺了幾百萬美元。1984年覺得場內交易員工作不適合待太久,於是放棄這份工作,並成立150萬美元都鐸期貨基金(內含自有資金),專事基金操作。1988年都鐸所管理的基金已成長到3億多美元,最原始投資資金約增值17倍。可簡稱為都鐸版操盤法。
蓋瑞.貝弗德(Gary Bielfeldt)。小鎮裡的公債大戶。貝弗德約1963年從1千美元資金開始從事交易。受限於資金規模,一開始只能做單口玉米期貨(價格最低的商品期貨之一)。而且只能兼職做交易,必須另外經營一家小型經紀公司來餬口。1965年時他的交易資金已成長到1萬美元。那一年接著憑自己對黃豆市場的基本面評估,加上以前農業經濟學教授給的意見,就單押黃豆且重押(相當驚險差點爆倉),又一次成功而將資金翻倍。自此次危機之後就差不多一帆風順。1980年代初期他的交易規模已達到美國各種穀物市場的投機部位上限,於是交易重心轉往公債期貨市場。他後來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公債期貨市場裡實質個人戶(一人公司)的主力大戶(這是以法人機構為主力的市場),大到還成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董事(不過因會佔去一些交易時間而不太想當)。貝弗德住在鄉下小鎮相當低調(他特別低調—雖然這些成功交易人士都很低調),外表看上去就跟一般小鎮市民沒啥兩樣。接受訪談的答話相當謹慎而特別少,但還是透漏不少智慧。可簡稱為貝弗版操盤法。
艾迪.賽柯塔(Ed Seykota)。各取所需。1960年代末期賽柯塔就讀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時,就開始嘗試交易期貨,當然也是失敗連連。這段期間他讀到理查.董銓(Richard Donchian)寫的文章,說明純粹的機械式順勢交易系統可以擊敗市場,於是設計了一套電腦程式(當時還是打孔卡時代)來測試該理論。他發現竟然可行,因此更加深興趣在這行,大學一畢業就開始全職交易,不過還是有些交易問題。於是1970年代初期他到華爾街找工作,在一家大型經紀公司當分析師,但很快就發現公司高層會干擾分析結論,而且使用電腦(當時還是稀有設備)頗受限制。因此進入另一家正在改組的經紀公司工作,雖然只是打雜的(堪稱降級),不過因可以自由使用公司電腦來測試他所發展的各種交易系統,所以他能夠接受。後來公司高層對其研究結果產生興趣,於是他開發出公司第一套電腦交易系統(當時這還是很新的玩意),並且成功推廣到市場上。雖然系統是不錯,不過公司高層老是無法信賴該系統的做出的訊號,常常不按訊號進出(能賺卻變虧),甚至想要多賺手續費而要求更改系統訊號次數。因此他辭卻了研究部門,改而專任管理帳戶的經紀人。1972年再辭經紀人工作(考慮到收手續費跟客戶利益有衝突),自行創業操作客戶與自己的資金。賽柯塔的操作績效相當驚人,自1972至1988年的投資報酬率竟高達2500倍。麥可.馬可斯稱他是天才(指發展電腦交易系統),並且是傑出的交易者。因此馬可斯特別向史瓦格推薦一定要去訪談他。賽柯塔的名言是:「每個人都能在市場上如願以償。」也就是心想事成,不論是贏家或輸家。道理相當深,跟螺旋有關。可簡稱為賽柯版操盤法。
賴瑞.海特(Larry Hite)。控制風險。海特在大學念書時選修了一位商學系教授的課,埋下了日後踏入金融市場的種子。他步入華爾街的路途有如摩西前往以色列般坎坷曲折。首先他以不算理想的成績從大學畢業,之後曾經從事各種工作,但都沒有一份維持長久。後來他以演員、編劇、填詞、唱片企畫等演藝工作維生,勉強算穩定下來。有天遇到兩個機緣勾起他潛藏已久的興趣—進軍金融市場,就此從演藝界轉進投資界。1968年海特進入金融市場,儘管最感興趣的是期貨,不過考慮到對這行所知有限,決定先從股市經紀人做起,而且這比較容易就找到證券公司的工作。幾年後他順利成為期貨經紀人兼分析師,並在工作上曾獲得艾迪.賽柯塔與傑克.鮑伊德(Jack Boyd)的傳授經驗。如此在業界十幾年磨練後,約1980年創業成立投資管理公司。這家公司的成功主要得力於海特的觀念(首重風險控管),以及找到兩位得力助手(一位統計學博士與一位資深程式設計師)。公司不追求超高績效,但求穩定績效。雖然平均年報酬率約30%左右「而已」,但是其穩定性卻特別高(這是重點)。1981年公司操作資金只有2百萬美元,到1988年卻已成長到8億美元(期間還有新加入資金),堪稱超級期貨基金。海特的例子可謂有志者事竟成,雖然先天毫無基礎,然而經過長年被迫或刻意歷練,最終還是能在華爾街擁有一片天。可簡稱為海特版操盤法。
以上連作者總共8位專家,其主要操作領域都在期貨,這些內容大概就是原文書的上冊。剩下的內容包含股票、綜合交易、場內交易者、交易心理學等領域的專家總共10位,就留待下次看完時再做分享。
Re: 主控系列讀後感想
「金融怪傑」讀後心得(續一)
麥可.史坦哈德(Michael Steinhardt)。差別認知。史坦哈德之所以對股市產生興趣,跟他父親一生賭徒明顯有關,青少年時期就常跑去證券公司看行情,這也可說成是天分。1960年他19歲(聰穎過人)就從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畢業(已選擇走商),進入華爾街當研究助理(就是分析師的助手)。後來轉任金融記者(這是很內行的選擇),接著改當金融分析師(這才是目的地)。1967年與另二位分析師合夥成立投資公司,專事基金代操(他身兼交易員),1970年代末期才拆夥獨資至今。至1988年的21個年頭平均年報酬率+30%以上,其中只有兩年虧損,且年虧損都在-2%以內。差別認知就是反向操作,重點在反向操作的時機,以及投入夠大的賭注。成功的交易必須取得兩項條件的平衡,即謙卑與信心。要有認錯的彈性(交易的本質就是犯錯),也要有所堅持的信心(例如交易哲學的堅持)。謙卑與信心的平衡,需要失敗與成功經驗的累積。交易無公式,能做的只有區別形而上與形而下。「道」者恆久遠,「器」者時幻化。可簡稱為史坦版操盤法。
威廉.歐尼爾(William O’Neil)。選股藝術。歐尼爾1958年進入證券公司任職(推測做過經紀人與分析師),幾年學習下來形成自己的投資策略。他一開始交易就相當成功,1962至1963年就將自己的5千美元資金成長到20萬美元(一年翻40倍)。1964年創業,買下紐約證交所一個席位,並成立一家證券公司。所以他不只是交易員,也是商人,提供有關證券的各種服務(例如電腦化股市資訊供應與分析)。1983年創辦「投資人日報」,向「華爾街日報」挑戰。1988年出書「笑傲股市:歐尼爾投資致富經典」,是當年度最暢銷的投資專業書籍。最近10年(1988往前推)的代操基金績效為年平均報酬率40%左右。他的選股策略簡稱為CANSLIM(每個字母都專指一種濾網),加上其風險控管策略,以及遵守上述兩項要件的紀律,便是其成功的大致樣貌。很重要一點是,他是多空都做,不過他也承認做空獲利比較難。可簡稱為歐尼版操盤法。
大衛.瑞安(David Ryan)。股市尋寶。瑞安13歲時翻閱華爾街日報就想要買股票,他父親告訴他事情沒那麼簡單,需要先做些研究(顯然他父親相當在行)。於是他父親為其開了個證券帳戶,從此他的投資生涯就正式展開。他在16歲時就訂了一份投資週刊,並多次參加由威廉.歐尼爾以及其他投資專家所舉辦的投資研討會。他在大學時代,幾乎讀遍所有有關股市投資的書籍。歐尼爾是他的偶像,1982年他從大學畢業後,便決定到歐尼爾的證券公司工作。進去後先從打雜的做起,短短4年就因其很好的投資績效而成為該公司的副總裁,也是公司內最具聲名的投資組合經理人。1982至1983年他的年績效是1倍多,1983至1984年則是淨值回跌約7成(至少算是重傷了)。1985年起一連3年他在全美投資大賽(一年期)以超過3位數的年投資報酬率奪得兩次冠軍與一次亞軍,綜合這3年的投資報酬率是1379%(13倍多)。史瓦格認為瑞安是當時訪問過的交易者當中最為狂熱的,他選股就像遊戲,就像尋寶,所以一點也不畏苦(因為熱愛工作)。瑞安的方法大致上是在歐尼爾的方法基礎上所發展出來,所以有些相近但也有些出入。瑞安從不停止學習,我發現力群老師所推薦的投資書當中有些就跟瑞安在訪談中所推薦的一樣(重疊度很高)。他的成功速度很快,我發現他掌握了許多投資書中所強調的觀念與技巧,難怪這麼快,當然還有一個很大的家庭因素(他父親應已是高手),這部分可算是天分。可簡稱為瑞安版操盤法。
馬丁.舒華茲(Marty Schwartz)。冠軍交易者。舒華茲的家庭是小康之家,他從小就很勤快,常打工賺零用錢。他父親是大學畢業,相當重視學校教育,所以他知道要用功,高中還獲得全校模範生。後來進入阿默斯特學院就讀(這是文理名校),1967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研究所就讀(綜合型名校)。不過當時遇到越戰吃緊,美國停止了研究生緩役,於是決定加入海軍陸戰隊後備役(應該是因猶太宗教信仰而爭取到留國內當後備役),與常備役一樣接受訓練。大學與海陸的學習打造了他很強的信心(不過用在股市想當然還是不夠)。退伍後回到研究所繼續就讀,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企管碩士學位。1970年進入證券公司當分析師,1972年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工作。這家公司也是只待了兩年,他說是他這輩子最痛苦的一段時間,因為扯上內線交易疑雲。雖然後來得到澄清,但還是感到極度挫折,對工作不再那麼用心(但同時間迷上技術分析)。隨著空頭市場來臨,他應是被裁員了,轉而自行從事交易,自然是賠光了。只好再去上班,但因曾扯上內線交易,沒有公司願意雇用,1974年最後透過朋友才順利再找到分析師工作。這家公司的許多分析師日後都相當有名,因為1975年公司經營不善倒閉了,大家各奔前程後發光發熱。他還是找到分析師職位繼續工作。1976年認識了他的妻子(1978年結婚),她讓他理解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一直賠個精光)。1977至1979年期間的個人交易,他讓原來5千美元資金暴增到14萬美元。他當了9年基本面分析師,最後卻是靠技術分析才賺錢(正確說法是他雙劍合一了)。他提到泰瑞.藍迪(Terry Laundry)的「魔術T預測法」理論,對他幫助很大。1979年在妻子的鼓勵下出來自己做,買了美國證券交易所的席位,成為場內交易者。必要開支扣一扣,14萬美元就只剩2萬美元資金可供交易,向親家借5萬美元供周轉用(但不列入資本)。4個月就將2萬美元擴大為10萬美元(操作股票選擇權),1980年又賺60萬美元,1981年起就每年都賺超過百萬美元。一些原因下1981年起他不再當場內交易者,並且主力由股票與選擇權轉往指數期貨交易,股票還是有操作,但改長線做法。1970年起將近10年的股市浮沉(一再破產—而且還是名校企管碩士—真是椎心之痛),之後卻轉變成為冠軍交易員。截至1988年他參加過10次全美投資大賽(4個月期),幾乎每年冠軍都是他。他也做代操基金,但只接受極少數投資人(慎選客戶)。他沒有雇用助理(因曾經培訓多人都學不來),就一個人在家中的辦公室操盤,透過電話與好友互通市場訊息。他有一張清單,建立部位前都要依此逐條過濾有無違背這些原則。他談到交易犯錯是必然的(他也是還會犯錯),重點在後續處置。這就跟打仗一樣,不可能每次行動都完美,受挫打敗仗很正常,重點在失敗後的下一步處理(所以操盤跟打仗都是一門專業)。可簡稱為舒華版操盤法。
以上總共4位專家,其主要操作領域都在股票(其它領域比較少交易或是已不再交易)。
吉姆.羅傑斯(James B. Rogers, Jr.)。賤取貴出。羅傑斯1964年開始接觸華爾街(暑期打工),那年他剛從大學畢業,準備進研究所。1964~1966年他念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所,開始用獎學金買零股(有賺)。1966~1968年他去當兵,當時沒錢也就沒在交易。1968年他退伍後在華爾街找到分析師工作,又開始交易,暴賺暴賠(很正常)。1970年他跳槽到別家證券公司,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是他的上司,自此他的交易就穩定下來(不再有年虧損)。1973年因為公司政策改變,他與索羅斯就一起出來創業,並於1975年成立量子基金(變形蟲式的投資組合—以基本面主導投資—涉足任何市場交易—並且多空都做—很少只持單邊),一開始就只3人(再加一位祕書)。工作分配是以索羅斯為交易者,他則擔任分析師。他於1980年離開量子基金團隊(當時已擴大到15人),因為還想做其它事,並且基金太有名了(很賺錢),基金變得很大,必須花費心力在公司管理,但他的興趣只在投資。1983年起為了終生免費使用大學體育館打壁球,答應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免費開課(兼職)以做為交換,雖自稱「無業」,實際上是以交易為主。他的投資觀點大致上幾乎都與技術面為主的交易者完全相反,這並不意外,以基本面為主導的投資者都差不多如此。直觀原因不外乎投資期長短的巨大差距,換個說法是投資技術還沒整合到能以一招完封天下,頂多在形而上的層級能夠萬法歸一,在形而下的層級還是多變幻化(就如兵法總是善變)。背後原因則是每個人的目標(或說欲望)總是不太一樣,所發展出的交易系統自然是南轅北轍。可簡稱為羅傑版操盤法。
馬克.威斯坦(Mark Weinstein)。全勝交易者。威斯坦從事多種交易,包括股票、股票選擇權、股價指數期貨、外匯期貨、各種商品期貨等,沒有限定在單一市場,且多、空與長、短都做。1972年時他還是房地產仲介,當時他以前的一位同學是商品期貨的經紀人,正在開發電腦交易策略,讓他開始對交易感到興趣。這也跟他父親的賭博嗜好有關,他覺得有些是遺傳。另外也跟他在大學時的數理科背景有關。因為對房地產仲介工作感到厭煩,想要一夜致富,於是開了一個期貨帳戶,投入所有積蓄,自然是輸光了。過了半年又存了一些錢,再開一個帳戶試試(想當然不是他那位同學當經紀人)。這次是有所準備(想當然肯定不足),不過運氣很好,他所用的方法(技術面方法)剛好能適用往後幾年的市況,不到4年就賺到超過百萬美元。接下來就遭逢很大挫折,他為了賺35萬美元來買去歐洲度假時所看上的古堡(有特定欲望的操作),他的150萬美元帳戶沒幾天就虧掉60萬美元(因連續幾天都跌停鎖住),所以沒買下古堡(後來增值到5百萬美元)。這次的重傷嚴格說來還好,但是對於幾年來一帆風順的他卻是相當大的打擊。他不僅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也害怕接下來可能又要輸光。因這件事讓他得到一位做選擇權的朋友的教導(方法非常嚇人),幾年下來逐漸踏上真正成功的交易路,1980年起就不再有年虧損、月虧損、週虧損,只有偶而日虧損。他是用技術面方法,然而他那位朋友是用基本面方法(做選擇權)。他那位朋友的觀點與他不太一樣(幾乎是完全衝突),但實際上無傷大雅,有些事就是這樣(並不奇怪),因為兩人都很賺。威斯坦的方法我相信真的跟他父親的賭桌經驗,甚至與他當房地產仲介的經驗息息相關。他的交易系統相當獨特又嚴謹,能夠幾乎全勝絕不是光憑運氣。例如他說他一直沒在用風險控管的方法,都是依靠自己的感覺與膽識下決定。其實他是把自己的感覺與其交易系統整合在一起,乍看好像沒有風險控管,但實際上整個交易系統就具有風險控管的功能。他對技術分析的整合相當值得大家參考(很大工程)。可簡稱為威斯版操盤法。
以上總共2位專家,其主要操作領域都不限單一市場,故稱綜合交易。
麥可.史坦哈德(Michael Steinhardt)。差別認知。史坦哈德之所以對股市產生興趣,跟他父親一生賭徒明顯有關,青少年時期就常跑去證券公司看行情,這也可說成是天分。1960年他19歲(聰穎過人)就從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畢業(已選擇走商),進入華爾街當研究助理(就是分析師的助手)。後來轉任金融記者(這是很內行的選擇),接著改當金融分析師(這才是目的地)。1967年與另二位分析師合夥成立投資公司,專事基金代操(他身兼交易員),1970年代末期才拆夥獨資至今。至1988年的21個年頭平均年報酬率+30%以上,其中只有兩年虧損,且年虧損都在-2%以內。差別認知就是反向操作,重點在反向操作的時機,以及投入夠大的賭注。成功的交易必須取得兩項條件的平衡,即謙卑與信心。要有認錯的彈性(交易的本質就是犯錯),也要有所堅持的信心(例如交易哲學的堅持)。謙卑與信心的平衡,需要失敗與成功經驗的累積。交易無公式,能做的只有區別形而上與形而下。「道」者恆久遠,「器」者時幻化。可簡稱為史坦版操盤法。
威廉.歐尼爾(William O’Neil)。選股藝術。歐尼爾1958年進入證券公司任職(推測做過經紀人與分析師),幾年學習下來形成自己的投資策略。他一開始交易就相當成功,1962至1963年就將自己的5千美元資金成長到20萬美元(一年翻40倍)。1964年創業,買下紐約證交所一個席位,並成立一家證券公司。所以他不只是交易員,也是商人,提供有關證券的各種服務(例如電腦化股市資訊供應與分析)。1983年創辦「投資人日報」,向「華爾街日報」挑戰。1988年出書「笑傲股市:歐尼爾投資致富經典」,是當年度最暢銷的投資專業書籍。最近10年(1988往前推)的代操基金績效為年平均報酬率40%左右。他的選股策略簡稱為CANSLIM(每個字母都專指一種濾網),加上其風險控管策略,以及遵守上述兩項要件的紀律,便是其成功的大致樣貌。很重要一點是,他是多空都做,不過他也承認做空獲利比較難。可簡稱為歐尼版操盤法。
大衛.瑞安(David Ryan)。股市尋寶。瑞安13歲時翻閱華爾街日報就想要買股票,他父親告訴他事情沒那麼簡單,需要先做些研究(顯然他父親相當在行)。於是他父親為其開了個證券帳戶,從此他的投資生涯就正式展開。他在16歲時就訂了一份投資週刊,並多次參加由威廉.歐尼爾以及其他投資專家所舉辦的投資研討會。他在大學時代,幾乎讀遍所有有關股市投資的書籍。歐尼爾是他的偶像,1982年他從大學畢業後,便決定到歐尼爾的證券公司工作。進去後先從打雜的做起,短短4年就因其很好的投資績效而成為該公司的副總裁,也是公司內最具聲名的投資組合經理人。1982至1983年他的年績效是1倍多,1983至1984年則是淨值回跌約7成(至少算是重傷了)。1985年起一連3年他在全美投資大賽(一年期)以超過3位數的年投資報酬率奪得兩次冠軍與一次亞軍,綜合這3年的投資報酬率是1379%(13倍多)。史瓦格認為瑞安是當時訪問過的交易者當中最為狂熱的,他選股就像遊戲,就像尋寶,所以一點也不畏苦(因為熱愛工作)。瑞安的方法大致上是在歐尼爾的方法基礎上所發展出來,所以有些相近但也有些出入。瑞安從不停止學習,我發現力群老師所推薦的投資書當中有些就跟瑞安在訪談中所推薦的一樣(重疊度很高)。他的成功速度很快,我發現他掌握了許多投資書中所強調的觀念與技巧,難怪這麼快,當然還有一個很大的家庭因素(他父親應已是高手),這部分可算是天分。可簡稱為瑞安版操盤法。
馬丁.舒華茲(Marty Schwartz)。冠軍交易者。舒華茲的家庭是小康之家,他從小就很勤快,常打工賺零用錢。他父親是大學畢業,相當重視學校教育,所以他知道要用功,高中還獲得全校模範生。後來進入阿默斯特學院就讀(這是文理名校),1967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研究所就讀(綜合型名校)。不過當時遇到越戰吃緊,美國停止了研究生緩役,於是決定加入海軍陸戰隊後備役(應該是因猶太宗教信仰而爭取到留國內當後備役),與常備役一樣接受訓練。大學與海陸的學習打造了他很強的信心(不過用在股市想當然還是不夠)。退伍後回到研究所繼續就讀,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企管碩士學位。1970年進入證券公司當分析師,1972年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工作。這家公司也是只待了兩年,他說是他這輩子最痛苦的一段時間,因為扯上內線交易疑雲。雖然後來得到澄清,但還是感到極度挫折,對工作不再那麼用心(但同時間迷上技術分析)。隨著空頭市場來臨,他應是被裁員了,轉而自行從事交易,自然是賠光了。只好再去上班,但因曾扯上內線交易,沒有公司願意雇用,1974年最後透過朋友才順利再找到分析師工作。這家公司的許多分析師日後都相當有名,因為1975年公司經營不善倒閉了,大家各奔前程後發光發熱。他還是找到分析師職位繼續工作。1976年認識了他的妻子(1978年結婚),她讓他理解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一直賠個精光)。1977至1979年期間的個人交易,他讓原來5千美元資金暴增到14萬美元。他當了9年基本面分析師,最後卻是靠技術分析才賺錢(正確說法是他雙劍合一了)。他提到泰瑞.藍迪(Terry Laundry)的「魔術T預測法」理論,對他幫助很大。1979年在妻子的鼓勵下出來自己做,買了美國證券交易所的席位,成為場內交易者。必要開支扣一扣,14萬美元就只剩2萬美元資金可供交易,向親家借5萬美元供周轉用(但不列入資本)。4個月就將2萬美元擴大為10萬美元(操作股票選擇權),1980年又賺60萬美元,1981年起就每年都賺超過百萬美元。一些原因下1981年起他不再當場內交易者,並且主力由股票與選擇權轉往指數期貨交易,股票還是有操作,但改長線做法。1970年起將近10年的股市浮沉(一再破產—而且還是名校企管碩士—真是椎心之痛),之後卻轉變成為冠軍交易員。截至1988年他參加過10次全美投資大賽(4個月期),幾乎每年冠軍都是他。他也做代操基金,但只接受極少數投資人(慎選客戶)。他沒有雇用助理(因曾經培訓多人都學不來),就一個人在家中的辦公室操盤,透過電話與好友互通市場訊息。他有一張清單,建立部位前都要依此逐條過濾有無違背這些原則。他談到交易犯錯是必然的(他也是還會犯錯),重點在後續處置。這就跟打仗一樣,不可能每次行動都完美,受挫打敗仗很正常,重點在失敗後的下一步處理(所以操盤跟打仗都是一門專業)。可簡稱為舒華版操盤法。
以上總共4位專家,其主要操作領域都在股票(其它領域比較少交易或是已不再交易)。
吉姆.羅傑斯(James B. Rogers, Jr.)。賤取貴出。羅傑斯1964年開始接觸華爾街(暑期打工),那年他剛從大學畢業,準備進研究所。1964~1966年他念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所,開始用獎學金買零股(有賺)。1966~1968年他去當兵,當時沒錢也就沒在交易。1968年他退伍後在華爾街找到分析師工作,又開始交易,暴賺暴賠(很正常)。1970年他跳槽到別家證券公司,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是他的上司,自此他的交易就穩定下來(不再有年虧損)。1973年因為公司政策改變,他與索羅斯就一起出來創業,並於1975年成立量子基金(變形蟲式的投資組合—以基本面主導投資—涉足任何市場交易—並且多空都做—很少只持單邊),一開始就只3人(再加一位祕書)。工作分配是以索羅斯為交易者,他則擔任分析師。他於1980年離開量子基金團隊(當時已擴大到15人),因為還想做其它事,並且基金太有名了(很賺錢),基金變得很大,必須花費心力在公司管理,但他的興趣只在投資。1983年起為了終生免費使用大學體育館打壁球,答應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免費開課(兼職)以做為交換,雖自稱「無業」,實際上是以交易為主。他的投資觀點大致上幾乎都與技術面為主的交易者完全相反,這並不意外,以基本面為主導的投資者都差不多如此。直觀原因不外乎投資期長短的巨大差距,換個說法是投資技術還沒整合到能以一招完封天下,頂多在形而上的層級能夠萬法歸一,在形而下的層級還是多變幻化(就如兵法總是善變)。背後原因則是每個人的目標(或說欲望)總是不太一樣,所發展出的交易系統自然是南轅北轍。可簡稱為羅傑版操盤法。
馬克.威斯坦(Mark Weinstein)。全勝交易者。威斯坦從事多種交易,包括股票、股票選擇權、股價指數期貨、外匯期貨、各種商品期貨等,沒有限定在單一市場,且多、空與長、短都做。1972年時他還是房地產仲介,當時他以前的一位同學是商品期貨的經紀人,正在開發電腦交易策略,讓他開始對交易感到興趣。這也跟他父親的賭博嗜好有關,他覺得有些是遺傳。另外也跟他在大學時的數理科背景有關。因為對房地產仲介工作感到厭煩,想要一夜致富,於是開了一個期貨帳戶,投入所有積蓄,自然是輸光了。過了半年又存了一些錢,再開一個帳戶試試(想當然不是他那位同學當經紀人)。這次是有所準備(想當然肯定不足),不過運氣很好,他所用的方法(技術面方法)剛好能適用往後幾年的市況,不到4年就賺到超過百萬美元。接下來就遭逢很大挫折,他為了賺35萬美元來買去歐洲度假時所看上的古堡(有特定欲望的操作),他的150萬美元帳戶沒幾天就虧掉60萬美元(因連續幾天都跌停鎖住),所以沒買下古堡(後來增值到5百萬美元)。這次的重傷嚴格說來還好,但是對於幾年來一帆風順的他卻是相當大的打擊。他不僅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也害怕接下來可能又要輸光。因這件事讓他得到一位做選擇權的朋友的教導(方法非常嚇人),幾年下來逐漸踏上真正成功的交易路,1980年起就不再有年虧損、月虧損、週虧損,只有偶而日虧損。他是用技術面方法,然而他那位朋友是用基本面方法(做選擇權)。他那位朋友的觀點與他不太一樣(幾乎是完全衝突),但實際上無傷大雅,有些事就是這樣(並不奇怪),因為兩人都很賺。威斯坦的方法我相信真的跟他父親的賭桌經驗,甚至與他當房地產仲介的經驗息息相關。他的交易系統相當獨特又嚴謹,能夠幾乎全勝絕不是光憑運氣。例如他說他一直沒在用風險控管的方法,都是依靠自己的感覺與膽識下決定。其實他是把自己的感覺與其交易系統整合在一起,乍看好像沒有風險控管,但實際上整個交易系統就具有風險控管的功能。他對技術分析的整合相當值得大家參考(很大工程)。可簡稱為威斯版操盤法。
以上總共2位專家,其主要操作領域都不限單一市場,故稱綜合交易。